蒙牛总裁称把最好产品给境外 环球网:要一视同仁

2019年07月06日 06:47:47 | 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不清楚“黑公关”是怎么个操作,但刀哥想为许许多多的普通中国消费者说句话。

  之所以要先把这句话顶在前面,某种程度上也是无奈。

  在刚刚结束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主持人、彭博社记者向蒙牛总裁卢敏放提问说,是否已克服2008年后消费者对中国乳品形成的偏见?

  卢敏放回答,蒙牛打入香港(中国)、印尼、新加坡等许多境外市场,主要原因是我们总是希望向当地展示最好、最高端和高水平创新的产品,以此来改变他们对我们的看法。

  这段话被翻译成中文后,在国内网络上引起蒙牛是不是对国内与国外市场区别对待,把满足“三个最”的好产品都送到国外去了的争论。

  而反击的声音同样不少,获得最多支持的观点是,这是针对蒙牛的“黑公关”。

  但刀哥能理解那些质疑的声音,同样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刀哥看到卢总这句话,心里也是不舒服的。

  它让刀哥几乎第一时间想到国内某整机厂商在美国打半价高折扣然后不让中国消费者购买、强制来自中国的信用卡退单的事。

  壹

  当然了,蒙牛的事,有现场翻译的因素,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下的理解问题。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说话的人的目的性是很明确的,希望用“最好、最高端和高水平”来安抚当地市场,向当地市场示好。

  但这里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2008年“三鹿”事件中主要蒙受损失的不是国外消费者而是国内消费者。这些年经过国家的三令五申严格执法,以及企业质量意识的提高再加程序上的改进,相信中国乳制品的质量取得了进步。但是,与国外消费者相比,国内那么多有孩子就要出生就要到处托人带货囤货的消费者们,是不是同样需要企业认认真真地去安抚、示好,甚至重视程度更大一点呢?

  卢总这两年奔波于各大国际论坛倡导“乳业无国界”,不知有没有思量过这个问题。

  第二,把好质量和服务关,不能假冒伪劣,这是每个企业的底线,在这个底线之上,针对不同档次的消费群体有差异化经营,不同质不同价,这与平等对待不矛盾,相信大多数人能够予以理解。问题是,任何国家都存在高中低端消费人群,差异化为什么偏偏要强调国别?

  第三,有不少人留言说卢总是瞎说大实话的那种老实人,这恐怕不单是针对乳业这个领域,而是不少中国消费者对国内企业在对待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态度的一种整体印象。

  这种印象也曾被权威媒体确认,两年前,人民日报曾刊登题为“我们成了质量‘洼地’吗?”的文章,质疑国内一些行业外销内销是两个标准、两条生产线,一流产品外销、二流产品内销;一些优质商品在中国生产,却不在国内销售;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国内看到的、买到的,品质往往比国外“差点意思”的现象。

  互联网的普及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很多企业也对“舆情”异常重视,刀哥听说有国内知名老总对公关部门下达“零负面新闻”死命令的。

  处于风口浪尖的明星企业有这样的风险意识很正常。

  但刀哥不清楚“黑公关”是怎么个操作,只想替大多数普通中国消费者问句话。

  为什么最优质的产品不能留给国内消费者?

  贰

  把最好的商品卖到国外去,是过去我们外汇紧缺时不得已的办法。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外汇极其紧缺,而那时我们需要进口先进的制造设备与机器,都需要用外汇来购买。因此,“出口创汇”成为中国企业的口号。

  连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挂上“出口转内销”的牌子都会吸引更多的顾客,因为大家不自觉地认为,原先准备出口的产品肯定质量更好些。

  然而时过境迁,中国的出口产品源源不断,换回大量外汇。外汇储备甚至有了“过多”的嫌疑,成为别人指责我们操纵汇率的借口。当我们不再为换汇担心时,国内厂商应该把注意力更多放到国内消费者的感受上来。

  把最好的商品卖到国外去,也是改革开放刚起步,企业为迅速打开国际市场所做出的必然选择。同时,出口不同国家要满足不同国家检测和上市的标准,而欧美日本的相关标准确实相对齐全、要求更高。

  早在“出口创汇”时期,就有某国要求出口水果大小一样颜色相同的段子。而网络时代,关于日本大米要求“保证吃到消费者口里还有稻米清香”的标准同样流传很广。

  而我国行业标准相对滞后,很多标准或者订得不够细,或者只注重吃饱还没注重吃好。出口和内销的不同标准,再加上监管不健全的问题,变相鼓励了低标准产品挤占了市场,留给好产品的空间有限。

  但是,这种短缺时代国外市场重于国内市场的总体格局,以及国内市场经济法制不健全的问题,是在快速发生改变的,对国内厂商来说,急需要调整的恐怕不仅仅是视野和认识,还有个态度问题。

  我们国家的中产阶层正在飞速成长,未来消费水平不会亚于欧美,现在正是进入国内中高端市场、站住位置的最好时机。这个市场当然首先是为民族企业常打开的,但如果这时候自己去落了个国内国外两张皮,当“别国良心”的名声,以后想要再争取国内消费者的心,光凭喊几句爱国口号,恐怕是不行的。

  这是从市场逻辑角度讲的。

  但企业还有个道义和国家安全的责任。

  国内消费者对民族企业的感情是真挚的,比如说奶企有名的“强壮中国人”的广告词,瞄准的就是这份民族感情背后的市场。

  问题是,“强壮中国人”的广告词要有“强壮中国人”的质量和服务做支撑。在一些涉及民生的行业,更要多一分这种考虑,不能说不管中国人强不强壮,先去强壮外国人;国内产品的质量没有保证好;先去保证国外的质量。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国内消费者认为某个中国企业照顾外国客户比照顾中国客户更精心,就可能远离这家企业,或者当有其他选择时就会弃它而去。当中国消费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时,失去市场信任对企业来说可能就会是致命损失。

  注意,刀哥这里说的,不仅仅是质量和服务问题,更是个态度问题:在你眼里,中国消费者究竟是个什么位置。

  我们都听说过韩国人对三星和现代的执着,看到巴黎街上奔驰的雪铁龙和雷诺。甚至还有人嘲笑过韩国人不买韩国货就是叛国的幼稚。问题是,自己国家的企业得不到自己国家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又何尝不是种悲哀。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选择是双向的,中国的消费者如果愿意先一步选择信任,中国企业应该倍加珍惜这份情感。

  叁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专家还提醒刀哥要注意生产商的问题。我们的生产商也需要调整心态,要对国内外消费者一视同仁。

  其实,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发展中国家的舆论、特别是一些非洲国家的舆论认为,中国的制造商歧视它们的消费者,卖给他们的都是些廉价的破烂货,而只有卖给发达国家的才是高质量的好产品。

  这种情形不禁让我们想起,当年中国舆论在说日本货时也出现过类似的评论。当时,中国流行的说法是,日本把一等货卖到美国,二等货卖到欧洲,三等货以下的货才卖给中国。

  日本人肯定感到很冤枉。当时,中国的消费能力低,但又想购买汽车等高档消费品。于是,当中国的进口商不断跟他们“砍价”时,他们真想迁就中国商人,把价格降到最低。

  但制造商为了做到这一点,肯定只能在材料上下功夫,用点便宜的材料,既满足了中国进口商的要求,又做到了卖给中国客户看起来也不错的汽车。但这些用便宜材料做成的汽车,只是“驴粪蛋表面光”,开起来就显得不结实了。中国卖给非洲的许多产品也是出口商想迁就非洲进口商漫天还价的结果。

  但德国制造商就绝不那样,因为他们脑袋瓜子是“方”的,想问题不会拐弯。你去跟他们讨价还价,他们就会回答,德国的产品就是那么贵,就是质量好,绝不迁就客户。虽然他们也会损失一些客户,但这种做法却保持了德国品质的名声。

  中国要打造自己的品牌,要打造“百年老店”,那就必须注重质量,不能再为了迁就顾客的价格要求就降低质量标准。那会被人家认为是“造假”,会损害自己的品牌形象。而一旦品牌形象受损,那就不是再多拉几单生意可以弥补回来的。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