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特报专稿 记者/李森颖 孟煦
7月1日,万众瞩目的《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上线,3000多万上海市民参与到这场法制实践当中。作为全国第一个吃到“螃蟹”的群体,上海市民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变化?
为了满足全国人民的“好奇心”,调皮的上海网友这样说:
为了学习垃圾分类政策,傍晚广场上跳舞的阿姨越来越少了……
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垃圾分类,幼儿园把“六一”文艺汇演的歌舞节目改成了垃圾分类小品……
自从上海开始试行垃圾分类,餐桌上再也听不到其他话题了……
可以说,为了尽早学会垃圾分类政策,上海市民不遗余力。作为上海的“邻居”,江苏南京、苏州也将在2020年底开始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对于垃圾分类问题,南京和苏州的市民也很关注,走在街头,时不时就能听到关于垃圾分类的“大讨论”。
这不,7月1日早上,一颗风干的橙子又引发了荔枝新闻编辑部的争论,它到底属于干垃圾还是湿垃圾?
听说上海垃圾分类投放处专门安排垃圾分类督导员,我们带着这颗风干的橙子打高铁”去了上海,这颗橙子的“命运”究竟是什么?戳看视频,正确答案等你“挖掘”↑↑↑
上海站分类垃圾桶:垃圾错误投放比例较高
刚到达上海火车站,荔枝新闻记者就在南广场出站口看到新投放的分类垃圾桶,垃圾桶上用图示的方法简要标注着垃圾分类标准。
然而,仔细看看分类垃圾桶中的投放物,有不少垃圾被错误分类。虽然垃圾分类在上海试行了数月,但是对于外地游客来说,它依然是一个陌生的词汇。
香蕉皮属于已腐烂的瓜果皮,应该投入湿垃圾桶
饮料瓶属于可回收物,并不属于湿垃圾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有游客认为猪能吃的垃圾,是湿垃圾;而猪不能吃的垃圾,是干垃圾。还有无锡籍游客表示,遇到自己不确定如何分类的垃圾,只能“打包”带回家再说。
上海本地市民:倒垃圾变得麻烦 湿垃圾异味太大 分类方法有时让人一头雾水
荔枝新闻记者走访了上海市静安区的几个老式小区,发现市民们对垃圾分类普遍包持着支持的态度。但是在执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依然有个别问题影响着市民们的生活和心情:
上海出租车司机谈师傅表示,自从开始进行垃圾分类,丢垃圾变成了一件“麻烦事”,过去每家每户楼下就有垃圾桶,但是现在每天必须按时按点“追着”投放时间“跑”到“老远”的小区投放点丢垃圾。根据“条例”规定,每天垃圾投放时间为上午7:30-9:30和晚上18:00-20:00,居民们必须在规定时间,带着分类好的垃圾到小区指定垃圾投放点进行丢弃。另外,谈师傅告诉记者,现在垃圾投放点总是散发出一股恶臭,远远就能闻到,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和心情。由于“条例”要求干湿垃圾分类投放,过去厨余垃圾可以包裹在塑料垃圾袋中进行丢弃,而现在必须将塑料垃圾袋和厨余垃圾拆分丢弃,塑料垃圾袋投放到干垃圾桶,而厨余垃圾投放到湿垃圾桶。由于厨余垃圾属于易腐败垃圾,这就导致每个垃圾投放点都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
上海出租车司机 谈师傅
在上海市静安区顺天村小区,垃圾分类督导志愿者孔大叔告诉记者,在条例实施首日,遇到最多问题还是居民分不清哪些垃圾属于干垃圾,哪些属于湿垃圾。孔大叔建议居民不要使用塑料垃圾袋存放厨余垃圾,可以使用不锈钢桶存放厨余垃圾,以便于每天投放垃圾,避免弄脏投放点地面和自己的衣服。
还有上海市居民表示在厨余垃圾中,小龙虾壳肉的分类处理也让人很费解,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垃圾类别。
还有刚刚从德国回到上海的“海归”张小姐表示“条例”对于垃圾分类的要求过于复杂,别说游客看不懂,上海市民都不一定能区分清楚,更不要提教育下一代了。另外,张小姐认为目前厨余垃圾的投放要将塑料垃圾袋和厨余垃圾拆分投放,会导致垃圾投放点异味很大,同时极易滋生细菌和病毒。张小姐建议政府向市民提供可降解的湿垃圾存放袋,或者授权某些企业生产符合标准的湿垃圾存放袋,以解决湿垃圾异味问题。
据荔枝新闻记者观察,《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首日,上海居民都能在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帮助下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投放。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复杂的垃圾分类要求,依然需要一段较长的适应期。而目前垃圾分类带来的问题,也需要政府部门引起重视,尽快找到改善和解决的办法。
荔枝新闻将继续关注上海垃圾分类的实施情况。
(荔枝新闻专稿,转载请注明来源)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