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72小时》:一部现实主义力作|荔枝娱评

2019年06月29日 20:42:42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从易

  (作者从易,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文化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区房72小时》是上海本土70后导演陈晓鸥自编自导的长片处女作,在上影节展映中曾获得不俗的口碑。从这个片名观众不难推测出电影的主题,围绕的就是学区房。

  与绝大多数中国式父母一样,某大学副教授傅重爱女心切,为了让女儿进入市重点小学,一直想求购学区房。某天他得到消息:一套价值360万的学区房放盘,对口市中心重点小学,全款交易。

  虽然手头只有300万,还差60万缺口,傅重还是下了10万定金,约定一个星期内补齐全部房款。他打算在72小时内出售现有房子,凑足钱款,买下对口学校的学区房。由于时间紧迫,傅重不得不以200万价格降价出售。

  刚好另一头,钟点工牛阿姨声称儿子小宝正急于购买婚房,手头有60多万现金,傅重遂与牛阿姨签订合约。正在皆大欢喜的时候,傅重又接到坏消息——卖方坐地起价40万。为难之际,中介来电说有客户愿以市场价250万一次性付款购买傅重的住宅,这位客户正是有求于傅重的学生家长。

  此时的傅重面临着两难处境:是坚守诚信与牛阿姨履行合约,还是为孩子的未来,毁约将住宅高价转售他人?

  房子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已经不必讳言了,72小时内,一个是本地刚需置换,一个是外地刚需上车,相互牵制到一块,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好房子不等人”,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机会稍纵即逝,必须争分夺秒。影片的节奏紧凑,傅重在急切卖房筹款买学区房的周折过程,观众也可以轻易感受到那种紧张的气氛。

  不过,《学区房72小时》的好看,并不仅仅局限于叙事上的集中、精悍,还在于它以72小时内的一个买房/卖房故事,打开一个微小却深邃的口子,就像是一个放大镜,经由它可以窥见社会诸多问题的肌理和全貌,让我们看到最真实也最复杂的世间百态。  

  一方面,“学区房”直接触及的是当下中国家长最关注、最焦虑的问题之一。家长们深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砸锅卖铁、卖掉非学区房的大房子,也想帮孩子置换一套学区房。电影中的傅重是很多家长的缩影。他看中的那套学区房,只有区区30平米,狭小逼仄,破旧凌乱,却坐享超过12万一平的市场价格,就这样还被哄抢竞购。

  另一方面,如果只是以学区房谈教育,那《学区房72小时》只算常规操作。电影更深刻、也更容易为观众所忽略的地方在于,通过傅重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大城市中普通中产阶层的生存状态,看到他们的困境、无奈与脆弱。

  编导将主人公取名为“傅重”别有意味。“傅重”谐音“负重”。表面上看,傅重是这个城市里体面的中产阶层中的一员,他是上海某大学的副教授,有房有车,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家庭美满;但实际上,一套女儿的学区房就可以打乱他平静的生活,揭穿他体面生活背后的满地狼藉。

  因此,当孩子的未来与诚信摆在面前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傅重的纠结与无奈。是遵守诚信,还是为了孩子违背诚信?站在道德角度上很容易评判,只是设身处地,毫不动摇?谈何容易!

  《学区房72小时》并不是简单的“社会问题电影”。它不是把电影当成一篇三流时评,把社会问题当靶子,说一些正确但可能空洞的套话。它在检讨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在检讨每一个参与学区房游戏的当事人——我们真的有想象中的那么“无辜”吗?

  像傅重,平日里他的言行举止都非常体面、非常文雅、非常有教养。比如他会主动给牛阿姨交通补贴,会恪守原则不收礼、不帮学生改分数。当他付了定金后,房东坐地起价,他说他打算起诉,他认为法律会保护“弱势群体”。可当学生家长打算以250万全款买下他的房子时,他立即跟牛阿姨毁约,要求妻子撒谎,甚至在纠纷调解时把水泼向牛阿姨。

  事实上,牛阿姨才是这个社会的真正的“弱势群体”。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一名中产,傅重在这里表现出了他的自私与犬儒。他看到了社会的某些问题,但从未想过真正做出改变,只要他是既得利益者即可。而电影的结局,也狠狠地给了他一巴掌。通过傅重这一典型人物的刻画,很多中产估计会心有戚戚。

  总之,《学区房72小时》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如果被错过了,着实有些可惜。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