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秦希
艾草芬芳,粽叶飘香。“五月五,庆端阳。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点雄黄。”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已经姗姗到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2006年5月,端午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端午节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是中国最古老最有文化底蕴的节日之一。每年端午节前后,扒龙船、挂艾草与菖蒲、包粽子、九狮拜象、游旱龙等等诸多特色节庆活动都会在全国各地展开,既有传统又有创新。这些精彩的端午节俗在全国各地上演,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荟萃着人文理念的精华。
融入时代气息、植根群众沃土,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互联网不断普及,使得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在端午节前就已引来众多关注。一些媒体通过给青年学子提供读诗写诗的平台,也赢得了不少粉丝。端午节期间各式各样传统民俗活动的展演,更是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借助“时代气息”和“群众沃土”的滋养,传统文化变得越来越有生机。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对于“歪果仁”而言,端午节充满了浓厚的中国文化韵味,在东南亚、日韩、欧美等地,赛龙舟已经变身为国际赛事,就连粽子也加入了西餐味。在“古今”和“中西”之间,中华传统文化获得了更大的张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华文化更是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经过2500余年的传承,端午节的节庆习俗也已经融入文化自信,催生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端午节前后的“端午诗歌朗诵会”“端午诗歌大赛”,也折射出中华儿女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自觉。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奋进新时代,近14亿中华儿女更应在纷繁变幻的世相中守住中国文化的“正根”,聚文化之力铸就中华民族新辉煌,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更好的“中国方案”。(秦希)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