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头版聚焦邳州这项行动:大运河畔绘新图

2019年05月30日 11:08:06 | 来源:邳州银杏甲天下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5月29日

  《农民日报》头版

  大运河畔绘新图》为题

  聚焦邳州市以农村公共空间治理

  促乡村振兴纪实

  

  大运河畔绘新图

  ——江苏省邳州市以农村公共空间治理促乡村振兴纪实

  位于苏北的邳州市,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全国闻名的“银杏之乡”、“大蒜之乡”。从2016年开始,邳州市积极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创新开展“听群众说、向群众讲、带群众干、让群众享”的主题实践活动,将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法宝融入社会治理,引导群众算好经济账、社会账、生态账、政治账、文化账,在城乡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共空间治理行动,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向纵深发展。

  三年过后,那些公共空间被私搭乱建、公共资源被随意侵占的现象在邳州农村已荡然无存,代之而来的另一番光景:村庄整洁、宅田界清、路通河畅、水清塘净、沟渠相连、阡陌相通、林网成格、集镇规整;村民有了健身的场所,孩童有了游乐的设施;集体收入增加了,干群关系改善了,村干部服务百姓不但热情更高,底气也更足了。

  “我们是从讲政治抓党建的高度、推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加强文化建设的广度、创新社会治理的维度、建设生态文明的深度来认识公共空间治理的重要性的。”邳州市委书记陈静这样诠释“公共空间治理”。

  清出来,让公共资源真正姓“公”

  公共空间被侵占,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在农村主要表现为侵占“四旁四荒”,即路旁、水旁、城旁、村旁,以及荒山、荒坡、荒滩、荒水。近年来,邳州市在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发现,公共空间治理问题日渐突出,在城区体现为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在农村体现为填水占山、乱耕乱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群众对这一问题日益关注,“还公共空间于公众”的呼声日益强烈。

  “公共空间能否合理使用,不仅事关城乡形象,事关群众生活质量,而且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市委书记陈静说,“公权力为民,必须下大力气治理公共空间,让公共空间真正姓‘公’。”一项网上民意调查显示,群众对城乡公共空间治理的支持率高达95%。广大群众的所急所盼,坚定了邳州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和信心,从2016年6月份起,声势浩大的公共空间治理就此展开。

  官湖镇新华一村和二村之间,有一条数十户村民必经的次干道,20年间随着村庄的不断扩张,道路两侧的公共空间也不断被村民挤占,原本十余米宽的道路,有一段近百米长的路段被挤占的只剩不足两米宽,形成一段“梗阻”,受到影响的村民多年来一直在村、镇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却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邳州市城乡公共空间治理启动后,村党支部书记郭艳平带着党委和村委的干部去听了两天的课,回来后把两个村的村民叫到一起,把“公共空间姓‘公’,集体财产和资源不允许占用”的精神传达给村民,让村民讨论挤占公共空间的建筑该不该拆,路该不该修。就这样,在绝大多数群众的赞同下,相关的9户村民自感理亏,不到两天的时间就把挤占的空间全部腾了出来。这个存在近20年多次信访无果的“梗阻”路,通过公共空间治理,仅用了10天时间就解决了。

  走进高新区果园村,记者看到村庄干净整洁,道路两侧、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整齐地扎着竹篱笆,里面种着韭菜、莴苣、葡萄等蔬菜水果,好一幅乡村田园美景。在公共空间治理过程中,果园村清理了道路两旁乱堆乱占的杂物,把原先只有2.5米宽的道路又拓宽了2米,并沿路修建了花坛。村干部芮学斌告诉记者:“原本打算在花坛里统一栽上绿化苗木,但村民开会时一致认为,乡村不是缩小版的城市,千篇一律的绿化不接咱农村的地气。”于是,他们用乡土材料、传统工艺重现老墙庭院、篱笆藤蔓、溪桥流水的田园景象。花坛建好后交给村民,可以养花,可以种菜,不仅美化了村庄,也尊重了大部分村民房前屋后种菜的习惯。村里建立了保洁机制和垃圾转运体系,保证了村庄干净整洁的环境。

  公共空间治理,清出来的是姓“公”的空间,唤醒的是群众“公”的意识。事实上,很多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环境污染严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公共空间被侵占造成的。乡村的汪塘,原本是容纳和排放村民生活污水和雨水的地方,随着许多农村汪塘被填平侵占,导致污水排不出去,出现污水横流现象,从而造成了环境的不断恶化。邳州市开展的公共空间治理工作,95%的人拥护,唤醒的是这95%的人的“公”的意识。

  官湖镇新华三村内有一条500多米长的村内道路,有一天,村民孙守升发现有人紧贴着路边建起了一座简易厕所,没过几天,另一处类似的厕所也建了起来,孙守升看不下去,找到他们“理论”,并和几位村民一起“举报”到村委会。没过几天,厕所就拆掉了。

  让公共资源真正姓“公”,更唤醒了基层党员的党性意识。公共空间治理过程中,邳州坚持“干部做给党员看,党员跟着干部干;党员做给群众看,群众跟着党员干。” 新河镇14名党员干部带头退出侵占的河滩地,赵墩镇27名党员干部及其直系亲属带头拆除土泗路沿线违建,陈楼镇大顾村村干部带头拆除了村子南头自建的老年房以及猪圈等违建设施,原来4米的水泥路一下子拓宽到12米。公共空间治理,让党员干部认清了责任和担当,激发了党员干部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用起来,让乡村振兴有了产业保障

  盛夏将至,位于270省道的邳城河大桥下又该热闹了。

  站在大桥西侧放眼望去,连片的黄花菜园和间作套种的数万棵樱花、紫薇,连着河堰两侧的金叶银杏,构成一幅乡村美丽画卷。大桥所在的邳城镇宣传委员彭保永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是一片荒滩,被周边村民占用,无序种植、养殖。如今,通过开展公共空间治理,镇里收回750多亩集体土地,统一规划打造了生态农耕风情园,没想到竟让邳城河大桥一下子成了全城“网红桥”,很多“网红主播”来到这里,有的边唱边跳,有的与游人互动,还有优雅的旗袍秀、刚劲的武术表演、老少齐参与的广场舞,大桥下成了一片欢乐海洋,在微博上,在朋友圈里,在快手、抖音等直播平台圈粉无数。

  热闹的背后,还有一笔经济账值得算,这个过去一直被乱耕乱种、私搭乱建而民事纠纷不断的河滩坡地,发包第一年就给村集体带来35万元的收益。

  公共空间清出来了,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如何为群众增加经济效益,如何将这些集体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邳州市统筹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提升村支“两委”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设立1.3亿元乡村振兴专项基金,围绕实现好、提升好农民土地收益权,执行好集体所有权,维护好农户承包权,盘活好土地经营权,实现了减少农业用工、减少空闲土地、增加产业工人、增加土地收益、壮大集体经济。

  八路镇香埠村原本是个经济薄弱村,村党支部书记周继生介绍说,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香埠村以公共空间治理为切入点,规模经营承包地和宅基地“两块地”,将通过开展公共空间治理出来的220多亩土地流转给村农业发展公司种植富硒米,2018年实现了15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并带动了村里的贫困户就业。在改善村庄环境的同时,增加了集体收入,进而提高了香埠村的社会治理水平,使乡村振兴有了产业保障。

  而距离邳城镇不远的陈滩村,也在此次公共空间治理中受益。该村沿大运河14公里,2008年开挖中运河时淤积了大量的土地,都被村民抢种,镇村两级集中清理过4次均未成功。在这次全市开展的公共空间治理中全部收回,目前已通过招标竞拍出去212亩,村集体每年增收16.8万元。“过去,公共空间被私人占用、谋利,现在,公共空间的收益真正归了公,老百姓反而受益了。”村民郭成华说。

  据了解,开展公共空间治理以来,邳州全市梳理出集体土地18万亩、房屋资产46.5万平方米;整治道路4451公里、河道沟渠2267公里;清理四旁地4.59万亩,整治内外三沟19.4万亩;增加补充耕地13866亩、工矿废弃地复垦和增减挂钩11124亩;进入产权交易平台成交总额10.6亿元,50个经济薄弱村村年均集体增收20.03万元,改变了一些村集体收入长期为零的窘境。

  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邳州开展公共空间治理的内涵不断深化。公共空间治理与村庄环境整治相结合,与增加农村集体收入相结合,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与道路整治相结合,与“263”专项整治相结合,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社会综合治理相结合……“公共空间治理+”不断释放发展红利,形成叠加效应。

  美起来,让美丽乡愁驻足停留

  官湖镇授贤村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因黄石公授书张良而得名。乘坐村里的电瓶车在村里游览,仿佛有一种穿越感:冯氏祠堂、沂水古渡、古村戏台、孔子沐浴池、关公斩水兽,历史的遗痕与古老的传说,与白墙黛瓦、散发着古韵汉风的民居建筑,构成一幅极美的乡村风光画卷。授贤村正是借着公共空间治理的东风,着重对道路、外立面、房屋、护坡以及基础设施等进行改造,重建300米授贤老街,拆除违建,疏浚河道,引沂润村,形成了以水为脉、以绿为廊的生态格局,并在银杏湖风景区建设一条集装箱商业街,进一步改善村庄面貌,把授贤建成以观光、休闲、娱乐为主题的特色田园乡村。一位村民说:“以前村部前面那条大路,虽然很宽,但到处都是泥土,车子开过是尘土飞扬,现在变成了柏油路。而且我们现在家前院后都变得整洁起来,通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都变成了小花园,栽上了各种各样的鲜花,看了心情非常舒畅。”

  邳州素有“银杏甲天下”的美誉,铁富镇有一条特色乡村公路,因两边银杏树相互交织自然形成3000米的“隧道”,尤其是在秋季,阳光照射在金黄色的银杏叶上,形成一道“时光隧道”的奇观,成为周边地区最有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为了更好地打造“时光隧道”景点,党员冯均忠第一个拆除了自家搭建的房屋,很快,90多户村民也都自觉拆除了违建。如今,美丽的“时光隧道”贯通姚庄。村两委大力推动村民创业就业,实施“银杏旅游+”,村民开办了民宿、民俗馆、银杏产品体验中心等。现在,姚庄村有农家乐16家,民宿25家,不仅为“时光隧道”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还增加了收入。村党支部书记冯刚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村一边进行公共空间治理,一边创建特色田园乡村,村庄环境改变了,来的人更多了,老百姓也更富了。”

  “城乡环境好,乡愁才留得住。”陈静说。

  留住乡愁的,除了那一道道美丽的特色田园风光外,还有农民房屋墙壁上的那一幅幅墙画。邳州农民画由传统的民间绘画发展演变而来,以自由夸张的手法、强烈的色彩、浓厚的乡土气息为特点,屡获国际大奖。1960年8月13日,在全国第三届文代会上,周恩来总理还亲切接见了邳州农民画作者代表。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带来村容村貌的大变化,也激发了一批农民画作者浓厚的创作欲望,他们饱蘸浓郁乡情,将反映农村生产生活的各种题材画在墙上。在邳州农村,随处可见这样的墙画作品,有车辐山的大蒜、港上的银杏、姚庄的“时光隧道”等,更有围绕乡村振兴、弘扬传统文化的诸多题材,为美丽的乡村平添一抹亮色。

  市委书记陈静说:“下一步将坚定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统筹推进公共空间治理工作的路径自信,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转化为推进公共空间治理的信心之源和强大动力,持续释放公共空间治理叠加效应,不断推进公共空间治理向纵深延伸,加快走出城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每到清晨,炮车街道四王村红伞广场上总是热闹非凡。随着明快的音乐节奏,晨练的广场舞已经跳了起来。村民衣服上那一抹鲜艳的红在晨辉的映衬下格外耀眼……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