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欣红
(作者胡欣红,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衢州市历史名师;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年一度的招生季即将来临,让孩子读个满意的学校,是所有家长的心愿。为了孩子的将来,家长们也愿意配合学校的要求。近日,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圣菲小学的一则入学面试通知引发热议:家长要带学历证书面试。难道家长的学历会影响孩子读书?
在一个倡导教育公平的年代,一个小学挑家长的新闻无疑会引发公愤。2017年,上海一些民办小学在与家长面谈过程中用类似公务员考试的行测题测试家长,还有一所学校则要求登记祖父母的职务、学历等信息。这些“考家长”的行为,被舆论质疑是制造新的“血统论”“出身论”。
圣菲小学要求家长带学历参加面试的消息甫一传出,迅速引爆舆情,网友抛出了一连串问题:唯出身论再现?开启势利招生模式?录取学生还是录取家长?面对公众的强烈质疑,该校负责人明确表示:“面试是不会看家长学历的,要求带学历只是登记,以后学习有什么活动的时候方便联系。”
登记学生家长的相关信息,便于家校合作,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学生还没有录取,就忙着登记父母学历,为以后“方便联系”,如此“未雨绸缪”,令人费解。家长带学历“只是登记”,这样的解释难以自圆其说。并不买账的公众纷纷嘲讽“此地无银三百两”,甚至有网友不无愤慨地怼了一句:“以后校长推选请带上其父母智商测试证明,只是登记。”
有教无类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既然如此,一些学校何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前赴后继地玩出各种“挑家长”的花样?
一些办学者往往会打出“促进家校合作”之类的旗帜,用以说明“挑家长”的合理性。不同社会身份的家长,对教育的认知存在差异固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能成为“挑家长”的理由。简而言之,无论家长的学历、收入、教育理念有怎样的差别,都不应该让孩子为之买单。教育承担着改变命运的神圣使命,出身于相对弱势家庭里的孩子,更应该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更何况,承担育人重任的学校,本来就应该肩负起引导家长的职责。
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教育本身应该是参差多态的,绝不是理念越趋同就越能育人。研究发现,录取时“考家长”不仅减损社会福祉,对学校自身也是发展不利的。在美国,一些高校施行“继承录取”制度,优先录取校友子女,受到了很大的争议;而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高校明文拒绝“考家长”,录取了不少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反倒“后来而居上”。
基于种种考量,民办学校“挑家长”被明令禁止。2019年3月20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规定,“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民办学校,引导学校采取电脑随机派位方式招生”。圣菲小学要求家长登记学历固然耐人寻味,就其要求孩子面试本身,恐怕也站不住脚。
有教无类是教育,挑三拣四是生意。学校固然需要反省,家长同样也负有一定的责任。表示“可以理解”的家长陈先生就认为,能在孩子入学前了解家庭彼此的氛围,不是坏事,“都希望给娃娃一个好的环境,如果可以通过学历来筛选和过滤一些好的家庭,家长也愿意。”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民办学校之所以明里暗里地“挑家长”,正是迎合了相当一部分家长的需求。如果家长们端正观念,集体抵制乃至举报揭发学校的“非分之想”,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民办学校有一定招生自主权,当然是好事,用好这样的自主权可能为教育改革探索出新路。但教育是一盘棋,必须通盘考虑,不能因为“择校到民办”就可以随意“自主”乃至滥用。民办学校真正该发力的是探索出更先进、更科学的综合录取方案,而不是变着花样“挑家长”。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