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威
(作者周威,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据《南阳日报》5月23日头版报道,青年汽车集团的水氢发动机在南阳市正式下线,汽车只要加水就能跑起来。报道一出,舆论场一片哗然。5月24日,南阳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回复记者称,目前该项目仍处于研发人员的验证阶段,并未正式生产,也未经过工信等相关部门的验收。报道用词不当,信息发布不准确导致误解。
公众真的误解了吗?加水就能跑的汽车之所以引起争议,是因为其挑战了基本科学常识。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是凭空出现的。水能电解成氢和氧,但是电解水的反应本身需要能量。以目前的技术水平,能耗还非常高,电解水生成氢气的能源转化率却相当低,虽然已经有厂商尝试用太阳能发电来电解水,但是用电能电解水生成氢气,再用氢气发电的方式就得不偿失了,不但不节省,反而浪费了更多能量。
当然,德国、日本等新能源技术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也一直在努力研究氢燃料电池。但是,氢燃料电池方案的普及,面临着不少难题,氢燃料电池密度小、单位体积大,无论是储存还是运输,都必须使用能强力压缩氢气体积的加压设备,并全程使用特制的耐高压钢瓶。这样一来,用氢燃料开车就太贵了。当然,更关键的是技术上的难题,把复杂的氢气制造以及液化装置直接集成在汽车车身里,像是“天方夜谭”。即使可以,车载液态氢如何储存才能保证能量充足又安全?
此次事件的事发地南阳,并不是第一次因为类似的“新科技项目”引发争议。2016年,南阳与巴铁科技计划成立南阳巴铁运营公司,计划投资100亿元。但几年过去了,“巴铁项目”不但毫无进展,还有地方的巴铁试验线传言被拆除,当初被寄予厚望的高科技项目最后沦为一地鸡毛。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科技创新、招商引资中急功近利,总希望能抓住一个天赐良机,一举实现“弯道超车”。可是,无数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科技创新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扎实投入,稳扎稳打,才能实现厚积薄发。
根据媒体报道,早在2017年,青年汽车集团就曾因新能源客车“骗补”,遭工信部处罚。而这一次,南阳市政府平台又出资40亿元参与该项目。也就是说,政府部门已经对该项目进行了巨额的投入。从南阳市地方媒体的报道也可以看出,政府部门是大力支持该项目的。那么,这个水氢发动机到底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既然“尚未经过验收”,目前这项技术到底到了哪一步,是否可以从实验室阶段进入实际应用阶段……这些问题,都应该一一向公众解释清楚。
当然,这项技术成熟与否,也不能任由企业说了算。不妨由更高级别的部门牵头,成立专家调查组,查清该技术的可行性,如此才能解开公众心头的疑问。
华罗庚说过:“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假如水氢发动机真的有效且到了实用阶段的话,那当然是值得庆贺的科学突破。但是,假如这项技术仅仅是一个噱头的话,那么,如此高额的投入是否值得,这样的决策是怎么做出的,就是值得反思的问题了。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