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威
(作者周威,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宠物行为训练师;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条狗的使命2》 5月17日全球上映。这种类型片的续集是很难超越第一部的。转世轮回自然经不起推敲,但影片之所以如此设定,还不惜拍第二部,嚼自己嚼过的馍,就是因为在诸多讲述狗的电影中,忠诚、不弃是永恒主题。
想当年,很多人在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里,看到耷拉着耳朵,垂垂老去的八公在大雪纷飞的车站坚持等待已经去世的主人时,感动的涕泪纵横。
新千年后,美国作家 John Grogan 的畅销回忆录《马利与我(Marley & Me)》讲述作者饲养的拉布拉多犬马利,起初谈的还是传统的饲养和训练心得,但下半部分开始改为写马利的内心世界,自此开始,探究狗心理的书籍以惊人速度大增。另一位作家Garth Stein 在 2008 年撰写的小说《我在雨中等你》( The Art of Racing in the Rain),以混种拉布拉多犬 Enzo 为叙事者。《导盲犬小Q》里,也有小Q大段的内心独白,即将离世的小Q在回忆樱花树下自己和玩具熊的过往。所以,当作家 W. Bruce Cameron 在 2010 年出版《一条狗的使命》这本小说时,代入狗的角色说故事已经是自然而然的了。这部小说2017年被改编成电影后,全球票房2.05亿美元,是没有大明星加盟的动物类题材电影的奇迹。
第二部还能不能创造奇迹,我并不看好。但是,也必须承认,片中也有一些新鲜感,比如,某些情节设定表现出了进入21世纪后,人和狗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
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狗已经与人类如影随形。它们是守卫、是狩猎伙伴、是睡觉时的取暖用具,在缺粮时,还曾经被当作人类的晚餐。
后来,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让人开始开发狗的智力和情感认知能力为我们所用。比如,神经生物学家 Gregory Berns为清醒的狗进行磁力共振的脑部扫描。他发现狗大脑的奖励系统中,对获得人类赞赏与食物的渴求比重相当,部分狗甚至更重视得到人类的赞赏。研究同时发现,狗的大脑中有专门的区域识别人脸,相较起来,猫则不太擅长认人。有些科学家认为,人对狗的选择性培育,也包含了“理解”人类的沟通这个选项。所以,狗的使命变得更加多样。狗不仅可以是宠物、伴侣,还可以是警犬、导盲犬一类的工作犬。除此之外,一些狗还被训练成治疗犬(Therapy Dog),发挥自己识别人类情绪的天赋,或是强大的嗅觉能力,帮助人类对多种疾病,如某些癌症、糖尿病、癫痫等进行早期诊断和预警,对病人给予情绪上的安抚。
本片中,贝利的一个转世,比格犬茉莉就被发现有惊人的识别癌症患者气味的能力。影片在不经意间,向观众传递了这样的信息:狗的使命远不止于我们日常所知。
《一条狗的使命2》另一个让我欣喜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把狗美化到夸大,狗仍然会因为无法理解人类行为而闯祸,也不知道自己乱尿尿或是乱咬东西会给人类带来什么麻烦,当主人已经够烦的时候,再看到家被搞得一团糟,应该会上火吧。
《一条狗的使命2》有些狗尾续貂,但还算真诚,至少在表现狗的特质在人类的生活、家庭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上,是真实的。当贝利最终放心地离开了CJ,奔向虹桥的彼端和伊森重逢,我原本伸向米花桶的手拿起了纸巾。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