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 | 爱情,应该不只有一张面孔

2019年05月16日 16:57:39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戚宛珺

  (作者戚宛珺,“荔枝新闻”特约作者;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在想,我们终于应该充分享受一下现在,而不是总想着构筑未来了。”

  八十四岁的法国哲学家高兹,为身患绝症的八十一岁的妻子D写下了这份情书。在不再要为未来的事心焦忧虑时,他们握住了对方的手,悠悠地回忆起过往,静静地品味着现在。

  《致D:情史》的译者袁筱一说,文学里的爱情从来都没有继续,因为无法继续。高兹也曾经对这份温和的爱情感到不安,“第一次深深地爱上一个人,同时也得到这个人的爱,以前我觉得这样的故事太平庸,太个人,太普通;这不是能够让我进入普遍意义的物质。相反,失败的、不可能的爱情才是高贵文学的范畴。”

  托尔斯泰所说过,“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却各有各的不同。”

  我们似乎经历了太多的爱恨情仇,歌里唱的,小说里写的,荧幕里演的,身边发生的,亲身经历的,印象深刻的故事多半千回百折、相爱相杀、得而复失、天人永隔……即便最后是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也让人坚信“真正的”爱情一定是竭尽全力且风雨兼程的,好像也只有那样的爱情才显出伟大,值得赞颂,千古流传。

  因此,文艺工作者笔下可歌可泣的多半是凄美的爱情故事,而一起慢慢变老的温情童话,似乎只需“从此两人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这样一句话就可以简单概括。

  “很快你就八十二岁了,身高缩短了六厘米,体重只有四十五公斤。但是你一如既往的美丽、幽雅,令我心动。我们已经在一起度过了五十八个年头,而我对你的爱愈发浓烈。我的胸口又有了这恼人的空芒,只有你灼热的身体依偎在我怀里时,它才能被填满。”

  爱情是个永不过时的主题,我们渴求它的美好永恒,却又败给它的奋不顾身。

  沉浸在爱中的人们,满足之后渐渐习惯,赖在这份平和温暖中,贪图享受,忘记感受与珍惜,把一切关爱与支持看成理所当然。慢慢的,曾经的甜蜜温存褪为平淡乏味,似乎爱情它已然枯萎。相反的,人们付诸于文字表达的总是分离和背叛,疏离与破碎,是不惧深渊的炙热。

  因此,每当我们谈论或回忆起爱情,满是遗憾与伤痛,似乎那才是爱情本身。

  张悦然主编的《鲤》书系有一期的刊物叫《空气一样的伙伴》,我很喜欢这个名字。在我看来,爱可以是一种安静的力量,如影随形,波澜不惊。它应该是生活中让人舒服到忘记的存在,不需要规划约束却相互依存。

  就像高兹和D的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直到死亡也没有将他们分开。在这份情书中,高兹拒绝了文学中残酷但唯美的表达方式,用朴素与深情讲诉了一份安静的爱情,一种平和的力量。

  比起激烈碰撞,燃烧坠落后的灰烬,我更憧憬和尊敬这种守候与陪伴。每天能与伴侣一同在晨光中醒来,能从对方的盘子里分享午餐,一起结伴去未知的异地旅行,彼此交流、相互支持、不离不弃……这种普通的生活,在这个追求刺激、稍纵即逝的年代,也许是一份苦求不来的奢侈。

  矫情、任性、偏执、忧郁。当我们忘记一些自己的个性标签,放下一些自我实现和欲望追逐后,会发现阳光下微笑的对方,是那么单纯美丽,值得守候一生。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