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再见》:冷门佳作竟是史诗巨片|荔枝娱评

2019年05月11日 11:16:24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耷子

  (作者耷子,“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影评人,执行制片,江苏省电影电视评论学会理事;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一战题材的电影佳作出现了。所以,当法国电影《天上再见》以一种史诗般的气度再现绵延数英里的战壕、弹孔、铁网、烟雾、残骸和尸体时,你很难不被震撼到。高空镜头穿过一片血色弥漫的荒地,一条穿着卡其布军服的军犬,快步穿过一片死气沉沉的屠杀现场,它为战壕里疲惫至极的法国士兵们带来了一条讯息:停战。

  这是一条好消息吗?《天上再见》给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答案。战争中,在停战前最后一个死去的,比开战时第一个死去的人要悲剧得多。就在和平即将到来时,法国中尉普拉德尔却对停战命令感到厌恶,他在光天化日之下派出两个年轻士兵前去德国敌营侦察,结果两人不仅送了命,还引发了又一场可怕的恶战。枪林弹雨中,阿尔伯特被一枚炮弹埋了起来,他年轻的朋友爱德华将他挖了出来,自己却被炸飞。当他醒来时,下巴不见了。

  阿尔伯特和爱德华是一对奇怪的组合,前者是一个保守的中年人,后者是一个浪漫的艺术家。阿尔伯特总是忧心忡忡地皱起眉毛,拼尽全力为生存而战,爱德华富有表现力的蓝眼睛从一个画着八字胡的口罩上探出来,构筑起这个引人入胜,充满苦涩的故事。

  《天上再见》将皮埃尔-勒梅特的原著小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精缩,但影片依旧充满了巨细无遗的历史细节,找准了人物痛苦和怨恨的感觉,即便情节由巨大的巧合驱动,人物关系也进行了整改,却不失迷人的魔力——在阿尔伯特与爱德华残酷的命运中,也不乏滑稽幽默的生活意趣。在如此宏大的电影中,过度戏剧化的故事流线和精致奢华的场面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爱德华每一次变换面具,我们都能洞穿他的极度孤独与纠结。

  同样是反战题材电影,《天上再见》早已不再像《西线无战事》那样围绕战争本身展开,它的杀伤力更加隐蔽,充满讽刺意味——当归国士兵们忍受饥饿和贫穷的折磨时,法国却浪掷千金来纪念阵亡的士兵。这是一个相当严肃的主题,但作为导演,阿尔贝·杜邦泰尔拒绝沉溺其中,而是为影片注入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爱德华似乎有着《歌剧魅影》男主角的幽灵体质,但他的遭遇更易让观众产生同理心,宁“死”不屈地与父权交战令人唏嘘。

  导演兼主演(扮演阿尔伯特)的杜邦特尔,在影像风格上采用了法国电影比较常见的视觉基调,它比《天使爱美丽》增添了更严肃的悲剧氛围,在叙事节奏上则快于《漫长的婚约》。如果人物刻画单薄,这种工笔画式的视听风格可能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但在《天上再见》中,有足够扎实的人物和故事让观众保持兴奋。除了两大男主角之外,作为反派的中尉普拉德尔尤其出彩,他以埋葬阵亡士兵的合同欺骗法国政府,牟取暴利,甚至还娶了爱德华家的小姐玛德琳——战争狂人在战后依然是人生赢家,这才是最真实、彻底的恐怖。

  这是一部“奢华”的作品,甚至当它在呈现战场上的杀戮场面时,画面也非常考究。但杜邦特尔并没有浪费这些造价高昂的镜头,强烈的明暗对比、虚实的对切与转换,都蕴藏着导演对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的巧思,让影片的韵味和好莱坞商业战争片迥然不同。

  《天上再见》曾在法国电影凯撒奖上横扫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等五项大奖,是去年最被忽视的冷门佳片之一。在演员表现上,1986年出生的纳威尔尤其出色,他所扮演的爱德华是一个被战争推向深渊,并拒绝“和解”的复杂角色,他用“半张脸”演得出神入化而未被提名凯撒奖最佳男配角奖,堪称一大遗珠。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