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雪英
(作者顾雪英 教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导,现任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特聘专家;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高考结束,招生会上咨询大学专业的考生)
伴随着《江苏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江苏新一轮高考改革“3+1+2”模式正式确定。整体而言,新选科模式对于优化人才结构、促进高中和高校深度衔接将产生极大的引领作用。同时,新方案也将有助于高中生及早思考学业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
新高考方案的公布,作为一名从业30年且长期从事生涯教育研究的高校老师,我深切感受到新高考对于学生发展有诸多利好!
一、扩大了自主选择空间 有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个性化发展需要一定的差异化机会。江苏新高考从既往的“3+1+1”模式变革为“3+1+2”模式,选科组合也从改革前的8种增加到现在的12种。
从制度设计上看,新高考模式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机会,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文理交融的机会,选考物理的学生,可以选择政治或地理作为“再选科目”;同样,选考历史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化学或生物作为“再选科目”,这样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当然,选择空间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要高中学校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更需要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的强化以及专业选择能力的提升。
二、强化了未来方向引领 有助于学生专业情怀的浸润培养
新高考方案中较引人关注的就是高校招生录取模式的改进,从2021年起,以“院校专业组”的方式,按平行志愿投档。这就意味着,学生面对未来的高考时,需要将自身的选科组合直接和院校专业组的要求进行匹配,未来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将“直面”专业选择。
直面专业的未来指向,不仅需要关注学校层级,更需要关注专业内涵。这将引导学生不仅要了解高校专业的选科要求,而且要深度了解专业的学习内容、社会价值、发展前景,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进行精心选择。
以往,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可能先将关注点放在院校选择上,当选定学校后再去了解专业。而新高考采用的“院校专业组”录取模式,则将专业直接“破墙而出”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就像我们到饭店吃饭,过去是奔着饭店的名号;而现在,饭店把菜品直接端上桌,需要我们直接去判断这些菜品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喜好。而菜品与自己口味的契合度,又关系到这顿饭是否吃得尽兴,是否吃得愉快。
客观上讲,江苏新高考模式将考生对大学专业的了解和选择前置到高一和高二阶段,进一步引导学生及早进行学业规划。
而这种引导,有助于学生不断探索和了解自己的学科兴趣和未来专业方向。这不仅可以成就学生的发展,也可以优化高校选人、育人模式。当然,高中学生对于专业深度了解的实现,一方面需要高校专业展示资源的不断建设,展示路径的不断拓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于学生走近专业的系统化设计、针对性安排,使学生的感受认知过程更为高效、便捷。
三、凸现了全程规划导向 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整全设计
新高考方案中,高中低年级业已确定的选科组合直接影响着高考专业的录取,这就意味高中关键性的选择不再仅仅发生在高三志愿填报,也前置到了高中低年级选科。且由于选科重要性的突显,其启动期、准备期也相应延伸,高一年级就需要相应的探索准备。所以,新选科模式带来的选择,不再是几天决定,而是贯穿几年。学生从考虑选科的开始,就在设计自己的未来 。
作为生涯教育领域的研究者,我很关注学生们的“选择”。2018年9月,作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项目《普通高中新型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与实验》主持人,我带领学生对江苏10余所高中近6000名高一新生的教育生涯规划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仅有30%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明确规划,而其他学生则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在我执教过程中,也时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他们在不了解大学专业设置的情况下,选择了自己不感兴趣也并不擅长的专业就读,而这样的选择也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
因此,在我看来,重要选择的前置,可以引导高中低年级学生更多地参与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等,增加见识、拓展视野、加深体验,为选科提供多方面的依据。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对于学业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以及高校专业的探索,进行整体设计、精细规划。
如果说过去考生常在高考后,匆匆忙忙与大学专业“闪婚”,那么新高考模式下,考生则有机会在“婚前”与大学专业谈一场“恋爱”。高中生可以在高一、高二年级深入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大学专业。
当然,目前学生生涯设计的意识和能力差异还较大,有些地区还比较薄弱。伴随新高考方案的实施,高中学生发展指导亟待加强。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