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造假产业链曝光,你还相信“亲测有效”吗|荔枝时评

2019年04月29日 13:57:58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熊志

  (作者熊志,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亲测有效”,“真的非常有用,自己误打误撞摸索出来的”,“被闺蜜种草的”,“被舍友推荐的”,打开小红书等社区App,可以看到很多用户用亲身体验推荐商品的文章,这种推荐方式也被用户称为“种草”。但近日记者发现,打着亲测旗号的“种草”笔记背后,存在着大量的代写代发团队,他们根据一些商家的需求,编出有亲身体验感觉的虚假“种草”笔记。

  作为一个流行不久的词汇,“种草”二字背后,对应着一种更加具有社交属性的商品推荐模式。不止在小红书上,诸如各类在线旅游、餐饮平台,那些第一人称视角的游记、点评,往往也会成为其他用户消费的重要参考。

  但现在看来,这类用户“亲测”的评价并没有预想中那样真实,虚假体验,标准化、流水线式的造假写作流程背后,处处都是陷阱。而且,造假的严重程度,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想象。以小红书为例,20191月至3月,已处理涉及代写代发的黑产账号138万个,作弊账号38万个,作弊笔记121万篇。

  这些被识别出来的部分,只是行业的冰山一角而已。因为在平台打击的同时,代写代发的团队也在不断升级造假手段,规避平台处罚。比如他们不会直接提所要导流的电商平台,而是以“某宝”代替;不会直接放产品的宣传图,而是用手持产品拍照,以此绕过平台审查。

  据媒体报道,代写代发的操作模式,从商家提需求,代写代发团队接单,招募写手派单,到在平台发布,刷粉丝、赞、收藏、冲热门等,造假流程已经相当“专业化”,牵涉到的地下黑产数额更是极为庞大。如此专业细致的产业链分工,说明类似造假行为已由来已久。

  事实上,《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到,通过网站、网页、互联网应用程序等互联网媒介,直接或者间接地推销商品或者服务的都算互联网广告,得满足真实性的基本要求。

  虚构或者编造用户体验,哪怕是根据产品说明书的特征描述,不涉及对功效的夸大宣传,同样是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而且对消费者来说,虚假“种草”泛滥,导致对用户评价难以区分真假,不仅稀释了消费者用脚投票的话语权,还给消费购物制造了各种迷雾。

  《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虽然对广告发布有规范性要求,且惩罚上限可以达到10万元,然而虚假“种草”的内容,往往由分散的账号发布,很难追溯主体,且数量繁多,存在着法不责众的情形。再者既然是用户体验,它和广告之间的边界,未必如纸面上的那么清晰。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不论是小红书,还是在线旅游、餐饮平台,都是广告宣传推广模式社交化的体现。用传统的法律规范来约束,的确存在概念不清、边界不明的难点。此前马蜂窝涉嫌评论抄袭和造假的风波,已经说明,未来这种社交化的商品宣传,会变得越来越普遍,相应的用户评价造假的情况还会更加突出。

  对消费者来说,他们的点评发言越来越有分量,能够变成商家改进产品的依据,同时成为其他用户消费的参考,其实不算是坏事。但这种赋权,不应该滋生出庞大的造假黑产。

  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确保产品宣传真实可信,一方面有赖于法律规章的完善,另一方面,离不开负有主体责任的平台的打击。要提醒的是,如果平台因为造假产业链发达能带来用户活跃的假象,而放松打击力度,只会在口碑上逐渐沉降,最终被用户抛弃。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