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1、2号线双线并进,兴东机场新候机楼主体完工,啬园路隧道主体结构、机场大道高架完工,城山路、洪江路、崇川区经十三路提升改造分别完成总工程量的58%、35%、75%,会展中心完成展览中心屋架滑移60%和会议中心钢结构主体80%……这个春季,一场城建交通大会战在南通打响,313个同步推进的城建交通项目,让这座城市不断美丽蜕变。
“新一轮区域竞争不仅仅是产业的竞争,更是人才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城市将成为竞争的核心。”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说,南通正围绕“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大型主题活动,奏响“大城崛起”交响乐,描绘“花园城市”美丽画卷,为城市能级提升注入澎湃动能。
规划作笔, 勾勒大城模样
规划像一支笔,勾勒森林、水系、路网、管线等轮廓,描绘未来城市应有的模样。1895年,张謇“提笔”在南通拉开“一城三镇、城乡相间”的城市框架。2002年,两院院士吴良镛对张謇经营的近代南通给予高度评价,赋予“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
“城市建设,规划是龙头。”南通市自然资源局局长魏钦稳介绍,南通在完成第三轮城市总规修编时,首次跳出“六桥”老城格局,布局由主城区、港闸区、开发区、江海港区组成的沿江带状城市新组团,大城格局由此“起笔”。
进入21世纪,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先后通车,拉近了南通与苏南、上海等地的距离。随着区位优势得到释放,南通以当前版本城市总规为引领,城市规划向“一主三副多点”的江海组团转变。
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南通锁定Ⅰ型大城市、人口1000万。“《南通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将进一步优化沿江生态城镇带、内陆产业带、沿海经济带空间布局等。”南通市自然资源局国土规划科技处处长薛剑介绍,近年来,南通成功申报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城市双修”、“城市设计”等国家试点,是唯一同时获得住建部三个试点的地级市。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城市规划也趋于一体化。2月28日,上海崇明区政府与南通市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东平-海永-启隆跨行政区域城镇圈共建为核心,共建长江口生态保护战略协同区。
沪通两地携手,在长江沿线规划共建绿色生态屏障。早在2017年,省政府批复同意《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支持南通加快建设“三港三城三基地”,其中的“一城”即指距离上海最近的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城。呼应上海构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规划95平方公里的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城一半以上土地为生态“留白”。
江海交汇处巨笔舞动,战略支点蓝图已绘,南通“大城崛起”再次拉开全新篇章。3月22日,《通州湾示范区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通过专家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规划》构建了通州湾陆海统筹的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前瞻性和示范性。
项目着色, 渲染大城底蕴
项目似颜料,填入城市的“空白格”,赋予色彩斑斓的丰满形象,大城底蕴油然而生。上月,南通《2019年度市本级政府投资城建交通计划》出炉,313个项目,总投资达1197.1亿元。今年,南通“大城崛起”吹响项目建设集结号,上半年,中央创新区、轨道交通、森林绿化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密如鼓点。
清明小长假,南通城南片区游人如织。“三天假期‘宅’家里挺好,出远门太累。”家住南通市五山公寓的陈美姝之所以没选择外出度假,更主要的原因是家门口就有现成的旅游景点——占地125公顷的南通植物园。阳春时节,园内林木葱郁、花团锦簇,往来游人络绎不绝。而植物园仅是占地1080公顷的南通狼山国家森林公园东部一隅。
放眼南通,城市内外如打翻了绿色颜料瓶,处处翠色盎然。近年来,该市在主城区浓墨重彩布局绿化项目:五山及周边长江岸线,构成17平方公里城市“绿核”;滨江公园、啬园、唐闸公园等数百座大大小小的公园绿地星罗棋布。近3年,南通累计投入约86亿元,新增造林面积31.4万亩,城区绿化覆盖率约43.3%。去年10月1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授予南通“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绿荫掩映下,一条条城市道路宛如水墨游龙蜿蜒盘绕、纵横交错。新城区南,啬园路隧道主体结构已经贯通——作为市区快速路网环线的闭合之作,将为南通城市快速路网建设画上阶段句号。“10年建设,总里程达到110多公里,形成‘一环一轴八射’互联互通路网体系,市区基本实现30分钟通勤。”南通市住建局局长王开亮介绍,当前,南通正加快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等重点城建交通工程建设。
四通八达的路网好比血管,为城市发展输送养料。“一座城市能否持续迸发活力,更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强核心。”走进17平方公里的中央创新区,记者深感震撼,这里将建设科创、文创、医学、会展“四大中心”,打造未来新的城市核心。“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落子中央创新区,是南通建设创新之都、提升城市能级的‘棋眼’所在。”
大处落笔, 还须小处着墨
5年前,家住南通市区中南苑的居民每天上下班都要经历“磨难”。居民朱军回忆,进出小区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晚上还得“抢车位”,回家稍晚车位就“丢”了。
“表面上堵的是路,实则是心。老百姓从哪里感受到城市发展的红利?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住得舒不舒心。”学田北苑社区党委书记孙钢介绍,中南苑是建成20多年的老小区。2014年起,该社区对辖区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600多个、拓宽道路1000多平方米,今年将再释放约4000米停车空间、开展雨污分流改造。
在南通,一批老小区正在展现“新颜值”。“市区1995年前建成的老小区共97个,2000年以来改造完成79个,累计投资约8亿元,明年底前,剩余老小区将全部完成环境提档升级。”南通市住建局物管处处长周海云介绍,近年来,该市将老旧小区环境整治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对“80后90后”老小区实施绿化提档、楼体出新、新增车位、雨污分流等改造。
大城崛起,大手笔规划、大项目支撑固然重要,但要让城市宜居宜业,必须从细节入手、精修“边幅”。
2018年,南通制定并开始实施城市“微治理”三年行动计划,该市将围绕沿路、沿河、沿社区重点区域,实施八大整治提升工程,打造生态宜居的“花园城市”。
城市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南通市城管局局长何峰介绍,去年该市共实施“微治理”项目315个,河道黑臭、违建林立、小区停车难、建筑垃圾乱堆放、户外广告杂乱无章等“城市病”得到有效遏制;同时,在全省试点城市中率先开展城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全年作出行政处罚决定100件,处罚金额达816万元。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