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谈996被喷,理性讨论需要破除弱者想象|荔枝时评

2019年04月13日 15:09:02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刘远举

  (作者刘远举,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学者,专栏作家,媒体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3月底,一个中国程序员在国际开源社区github上发起996.ICU项目,引发全球对中国互联网公司996工作制的关注。正当舆论逐渐冷下来时,马云、刘强东等互联网界“大佬”不约而同地正面回应了这一波关于996的讨论,表达了对996的支持态度,马云甚至直言996是福报,把话题再一次推向高潮。

  讨论这个问题,需要客观、理性的态度。这首先需要破除一种弱者想象。能进BAT这样的大公司,相对于其它企业的员工来说,一般是行业内的佼佼者,收入要高得多,在行业内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其次,需要搞清楚所谓自愿的概念,自愿原则是签订合同的前提。自愿出于自由。人的自由意志是多层面的。我们不愿意读书、工作,但出于自律强迫自己去做这样的事,这不能称为不自由。再比如,因为想要一辆三十万的车,或为了孩子上私立学校而努力工作,放弃假期,虽然这常常会被冠以不自由、人的异化之类的词,但这不应该被视为被强迫。

  再比如,公司规定996,员工有离职的自由,这也就不应该视为强迫。在企业方面,只要有竞争、有选择,就没有大的问题。企业在求职市场上,需要竞争吗?哪怕BAT也是需要竞争的,不然程序员也没那么高的工资。求职者可以选择吗?这个答案也是肯定的。那么,长期来看,996就并非强迫,而工资也可以认为是达到员工预期的。

  实际上,在这一波热烈的讨论中,两个群体尴尬地保持了沉默。一个群体是程序员以及互联网公司的员工。虽然讨论最初是程序员引发的,但到现在为止,即便在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舆论强烈支持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人站出来走法律途径。另一个群体是相关监督部门。所以,目前对于996的抵制,仅仅停留在呼吁、群体观念形成阶段,还未成为个体的普遍选择。

  行动比语言更真。目前人们对996的态度,意味着,996仍然是符合中国当下的经济与社会现实的。

  从经济规律来看,首先,中国整体收入并不高,这时,劳动者会选择增加工作时间,以获得更多收入。其次,中国的社会福利保障水平也不高,更多的收入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对于行业而言,当一个行业处于爆发期,创业、期权、奖金、分红,这些都激励着行业内部的从业人员加班。所以,在同样工作总量的情况下,企业是雇10个人按照885工作,还是雇7个人,按996工作?在当下中国,企业和员工都会选择后者,因为这意味着更高的收入、更多的股票,企业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率。

  从行业来看,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发展迅速,公司必须全力拼搏;从具体工作性质来说,程序员面对的需求往往很急,还时常有突发事件需要解决。IT技术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基础设施,所以,有时候这些突发状况甚至涉及到国计民生,比如,一个大型的云计算中心崩溃,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影响一整个行业。所以,程序员加班,对行业来说是一种刚需。

  正是在这种社会与经济背景下,出现了以下这些现象:程序员相对企业,有着很强的议价能力,但却无法避免加班;虽然出现了热烈的讨论,但却未呈现一边倒的局面,也没有引发行动;执法部门保持着沉默。这些现象实际上在论证着996的合理性。这个状态是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

  但是,这个现状不见得是最理想的状态。

  就像我们对公平正义这些基本价值观的需求,不仅源于人对现实状况的逻辑的、实然的反应,也同样源于无数历史先贤、人类文明结晶的应然的、信仰的追求。所以,我们寻求一个复杂的、两难的社会问题的解,不仅要考虑到当下的方方面面,也要去追求、倡导那些更美好的未来。

  对最终希望通向金字塔顶端的人来说,工作就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同样也有很多心无大志的人,会觉得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来休闲、陪家人。

  实际上,随着收入上涨、资产上涨结束,技术红利逐渐下行、行业造富神话不再,都会导致人们对996的态度发生转变。这一波关于996讨论,也必然植根于相应的社会现实。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