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水费、频繁跳槽影响个人征信?警惕个人征信的扩大化|荔枝时评

2019年04月08日 15:36:09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张丰

  (作者张丰,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央行新版个人征信报告最近引起了一些争议。据报道,新版个人征信的信息采集会更细化、更全面、更精准。“除借贷等基本信息外,新版征信将纳入更广泛的个人信息,如电信业务、自来水业务缴费情况……”

  这么一举例,就让人感受到了“威力”。很多人担心自来水业务缴费情况会影响到自己的信用,并不是因为他们明知道自己会拖欠水费。在都市,水电费的缴纳,其实存在诸多的“意外情况”。如果你出国三个月,恰好错过了某个月的缴费节点,就可能被定义为“拖欠”,更不用说很多人会偶尔忘记。

  当然,智能化时代,水电气费的征收已经大大简化了。如果有人不缴,通常会遭遇停水停电的情况——换句话说,他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因此,把“拖欠水费”列入到征信记录,有无必要成为一个问题。即便列入,也应该有详细的执行办法,比如拖欠多久,是否恶意拖欠,都需要一个明确的标准。

  水费只是一个例子。人们担心的是个人征信的信息采集走向琐碎化和扩大化。信息收集的细化,当然值得肯定,但是收集的方向却值得考究。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浙江准备把那些跳槽频繁的人列入失信名单,着实让很多年轻人捏了一把汗。在现代社会,年轻人跳槽换工作是家常便饭。他们不再像老一辈那样,渴望一份工作干到退休,这和道德没有任何关系,更与“个人信用”不沾边。

  把频繁换工作等同于“不守个人信用”,这个判断的出发点,可能就是一种偏见。面对舆论的质疑,有工作人员回应称,正常的跳槽肯定不会影响信用,但有些人如果通过恶意、滥用跳槽的方式,从单位索要经济补偿金等,信用才会受到影响。但是,到底什么算是“恶意”?其边界在哪里?又有哪个部门来认定呢?

  信息本身没有道德属性,最终的判断,取决于把这个信息列入到一个怎样的“语法”或者逻辑中。个人征信系统任何一项信息的搜集,都有一个指向性,那就是要得出一个人是否遵守信用的结论。贷款不还,就是最明显最标准的“失信”,而拖欠水费两个月,则有可能是一场误会。

  关于个人征信系统,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让那些真正缺乏信用的“老赖”,得到足够的惩罚,仅仅限制坐高铁之类,对他们没有太大影响,有一些人甚至还过着奢靡的生活。另一方面,不能让一些本来处境已经很艰难的人,受到个人征信系统的误伤。比如一个青年租房搬家造成的拖欠水费问题,或许影响到很多年后他贷款买房,而他很有可能对此一无所知。想证明自己的清白,会有很多手续等着他去跑。

  假如个人征信系统的设计,最终不但不能鼓励社会诚信,还会误伤底层人,那么这就是人们最担心的情况了。这也是很多专家呼吁国家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出台信用法的原因。人们期待,在收集个人信息的时候,能有一个充满善意、且精确“命中目标”的系统。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