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都是遗体捐献志愿者,女儿说:给予是幸福的

2019年04月05日 15:08:47 | 来源:紫金山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你思考过死亡吗?人死后会留下什么?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对于死亡亦有不一样的认知。在南京有这么一家三口,他们决定死后将遗体捐献给有需要的患者和医学事业。在南京市地铁集团资源公司上班的柳梦青是这家的女儿,她说:给予是幸福的,28岁的我,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着女儿

  柳梦青的父亲在她七八岁的时候因为免疫系统疾病双目逐渐失明,遗憾之下从教师岗位上退了下来。因为疾病的原因,柳梦青的父母经常出入医院,在机缘巧合下了解到遗体捐献事宜。“我父母都是党员,母亲在组织的关心培养下成为纪检战线的领导干部,父亲成为高校副教授,在我印象里他们经常捐书,捐物,资助贫困学生,还参加过给西部捐水井活动,他们从不主动跟我谈起,这些都是我从他们日常聊天里知道的。因为爸爸是从小在农村生活比较艰苦,本想用所学的知识报效国家和社会,但因为疾病年纪轻轻不得不从工作岗位上下来了,他一直希望能为社会做些什么。爸妈经常跟我说,人活在世上,是要回馈社会的。”

  柳梦青回忆在她读高中的时候父母便谈论过遗体捐献,她大二时父母便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女儿柳梦青是他们的执行人。“签执行人的时候,我就想着跟父母一起来做这件事,那时候比较年轻没有什么顾虑,只觉得这样做有利于社会。我妈妈觉得我还小,让我过几年结婚生子后再说。”柳梦青告诉记者,今年在朋友圈中偶然看到一个小姑娘做了遗体捐献志愿者,让她回想起了6年前自己想做还未曾做到的事,便与丈夫商议,“没想到第一次跟我丈夫讲这件事他就非常支持我,很快我便与红十字会联系做了捐献登记,丈夫是我的执行人。”

微信图片_20190405120400.jpg

  温柔的他们,悄悄温暖着我们

  谈起自己的父母,柳梦青既感动又骄傲,她说:“他们不会跟我讲应该怎么做,也不会要求我去献爱心,在他们看来奉献自己是一件平常的事情。我爸爸当时做遗体捐献志愿者的时候还有一些顾虑,因为他身体不好,担心自己留给别人不健康的器官。后来工作人员告诉他因为爸爸得的病很罕见,反而有助于相关医学研究,他这才放下心来。他们遇事先为别人考虑的处事方式对我影响很大。”

  温柔的人总是会吸引同一类人的关注,除了父母对自己的影响,柳梦青回忆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有一些人的行为也让她的心感到被召唤。“十五六岁的时候刚接触网络,在一个论坛上认识了一个姐姐,她一直在贫穷落后的边远地区支教,在网上分享支教的照片和经历。因为我从小生活在南京,没见过那么贫困的场景,那位姐姐的行为对我影响很大,真的很感动,也启发了我做公益事业的心。”

  谈起身边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人和事,柳梦青眼神里满是温柔,她说今年她已经28岁了,目睹了国家20多年的发展与变化,希望自己能够回馈社会帮助到更多的人。

微信图片_20190405120424.jpg

  遗体捐献自愿无偿让人敬佩但不强求

  “签协议时,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给我看了所有柳姓遗体捐献志愿者的名单,有20多人,其中三分之一的名字标了红色,已经进行了捐献。这让我很触动,其实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有很多人在做遗体捐献这件事。”柳梦青觉得遗体捐献是一个自我选择,让人敬佩但绝不强求。

  登记完遗体捐献后,柳梦青一直纠结要不要发朋友圈,她担心别人会觉得她在“哗众取宠”,后来她简短发了几句:不道德绑架,只是才知道很多朋友并不知道这种方式,做个宣传。她说:“发过朋友圈后收到很多评论和私信,我发现周围有很多年轻人想要做这件事,但是不知道途径,不了解过程,还有一些年轻人想做但顾虑亲人的想法。遗体捐献需要跟亲人充分沟通,也需要顾及亲人的感受。”

  谈到将来对孩子的教育,柳梦青说她希望自己能够跟她的父母一样,让孩子知道世界上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要有爱心和善心,不会强行灌输给孩子一些观念,而是用自己的乐观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

  (来源:紫金山新闻;编辑/张闻芝)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