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音师》:所有艺术的本质都是欺骗|荔枝娱评

2019年04月05日 13:34:47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祖纪妍

  作者祖纪妍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网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信很多朋友跟我一样,最开始关注《调音师》这部电影,都是因为它改编自一部豆瓣评分高达9.2的同名短片。珠玉在前,想要保持短片故事内核的力量又要把整个悬念扩展到长片的容量,是对编剧和导演不小的挑战。好在这部电影最后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既没有头重脚轻也没有虎头蛇尾;既在情节上不断翻转持续地吸引着观众的好奇心,又在风格上探索创新,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好莱坞悬疑电影的轻松气质,实属近期影院的惊喜之作。

  准确地说,这部扩展为长片的电影更应该叫做《钢琴师》而不是《调音师》。主角身份保持在了一个钢琴演奏家而不是一个调试钢琴的技术工种。这种身份上的设定并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从根本上决定了电影的风格,让它天然具有了极强的音乐电影属性,从而使这部电影完全脱离了原有短片的母胎,具有了更为自由的发展空间。毕竟,来自法国的短片《调音师》,是一部文艺质感十足的悬疑类型片;而电影长片《调音师》,无论它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无论它表达怎样的主题,它身上最突出的特征都是——这是一部印度电影。印度电影作为一种国别电影的艺术特征超越了任何其他的类型元素,成为《调音师》留给观众的最主要印象。

  记得戴锦华老师曾经表达过类似的遗憾,电影自诞生以来的这一百多年的历史,都是发展不平衡的历史,视觉的艺术和视觉的技术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前进,但是在听觉方面却是相对滞后的、是发展缓慢的。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印度电影可以说是最为注重听觉的电影类别之一。印度电影人不但把载歌载舞的音乐电影形式融入到各种类型的影片中,而且更是通过这种方式把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无形中注入了电影的风格里,就像我们在《调音师》中可以看到的这样。这是一种一反悬疑片常态的叙事风格,不是通过刻意营造恐怖的气氛或是人为加快影片个别段落的节奏来制造悬疑感,而是强调日常生活的欢乐和热闹。日常生活中盲人钢琴师纵情欢歌带给了大家很多欢笑和快乐,所以当他目睹一场杀人案件时,即便音乐依旧在继续,但一动一静的反差已经出现了。音乐贯穿了电影的始终,音乐也承担了不同的表达。

  一方面,印度电影见长的叙事特点给《调音师》披上了一层轻喜剧的外衣,即便主角双目失明深陷绝境,导演还是会忍不住地幽默一下,让你忍俊不禁,既担心主角的安慰又感慨生活的荒谬。另一方面,这种轻喜剧的风格也很好地植入到了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上,形式上的新意因为内容上的坚实而不会显得唐突。

  从电影伊始,男主角阿卡什和女反派西米就全都表现出了极强的表演天赋。他们一个在生活中扮演盲人,以便更彻底地激发自己的艺术天赋;另一个则在充满戏剧性的“厨房试镜”一场戏中,展示了自己的表演天赋,不但对自己的各种情绪运用自如,而且可以通过变换自己的情绪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这两个极度自私又极度自信的高智商“表演艺术家”,因为一桩意外发生的凶杀案而被卷在一起,斗智斗勇,用的都是套路,比的都是演技。这部分的剧情是脱离短片发展而出的,是最为困难的,也是最为至关重要的。不得不说,两位演员劳苦功高,是他们用细腻准确的演技让现实生活中不可思议的情节在电影之中成立了。

  所以说,《调音师》的故事主线其实是两个假戏真做的故事。一个扮演盲人的钢琴家不得不接受自己真的失明了,而且要绝地反击,力争重见光明;一个天赋极强的女演员失去老公之后,尽管在事业上无法演戏,但却不得不在生活中持续表演,掩盖自己犯罪事实。因为正反双方都有表演的成分,真实与伪装便自然成为了电影的主题。导演也为这个主题选择了特别准确的叙事视角,就是以两年之后重获新生的男主口吻讲述整个故事。因为叙述者本身就是一个善于表演且不断表演的人,这种主观视角就显得更加令人生疑。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女反派最后真的是死于车祸吗?男主角最后有没有重见光明?相信每一个观众都会在看完电影之后,给出自己的答案。如果说所有艺术的本质都是欺骗,那就让我们沉浸在这部电影之中难得糊涂。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