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我们蹲守遗嘱库10小时,听到了这些故事……

2019年04月04日 23:34:04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专稿(文/周诗婕、孟煦  视频/权廉程  采访/周诗婕、孟煦、李照) 

  编者按: 

  遗嘱,是连接生死的可感说明,是牵挂与情感的务实表达。

  中国人讳言死亡,但订立遗嘱的人数却在逐年上升。

  清明前夕,荔枝新闻推出了一组数据新闻《理智的亲情——遗嘱大数据透视中国人财富传承新趋势》为12万余订立遗嘱的群体作了数据画像。

  同时进行的这组采访,我们以遗嘱库登记室为观察对象,希望透过个体的家庭与情感,投射更具象可感的中国式生死与财富关系。

  这是我们对于清明,对于生死与纪念的注解。

  在中国,死亡有很多种别称,“去世”、“逝世”、“长眠”……人们讳言死亡,尽量避免那触目惊心的字眼。而在不得不常常提及死亡的遗嘱库登记处,人们则心照不宣地使用着更委婉而诗意的表达:百年。

  早上十点,往往是遗嘱库登记处一天最忙的时间。一张方正的写字桌旁坐满了老人。他们平静地在纸上抄写着早已熟稔于心的“百年”后财产分配决定。这些将在他们身后成为最重要的笔迹,或许也将成为他们生前最后一次书写。

  桌上的草稿纸,留满了老人练字的笔迹,“妻”、“愿”,字迹歪歪扭扭,认真而用力。三年来,这里共收到8700多份遗嘱;其中,100多份已经生效。这里记录着生与死,连接着人与财产,也投射出无数中国式家庭的情感内核……

  立不立 最后的情感博弈

  清晨十点的登记处,提前一个月预约的老人们都已落座。一位身着大红印花棉袄的84岁老人正颤巍着写下自己的遗嘱,拥有四位子女的她要把所有的财产留给二儿子。她的对面,是一对打扮精神的76岁夫妻。妻子染着黄色的头发,系着考究的丝巾;丈夫一身利落的运动装扮,棒球帽下的笔正在纸上龙飞凤舞——这对很“潮”的老人约定身后先把遗产赠予彼此,两人都故去后,遗产留给唯一的女儿。

  并非所有的人来登记时都做好决定,74岁的邓方(化名)是登记处的临时闯入者。“您预约过?”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问。“我儿子代我预约的”——邓方还未落座,眼泪已经开始泛上来。白色的渔夫帽、编织包和运动鞋,她的装扮利落。还没来及安抚情绪,她又开口,“我有4套房子,两个儿子”。

  2019年中华遗嘱库发布的《白皮书》,遗嘱中处理的财产的99.75%都是不动产。房子,稳坐中国家庭财产构成的首位。对于邓方来说,房子的分配对于她的余生有着非凡的议价意义。在邓方细致的叙述中,一个家庭的财产分割史渐渐明朗:74岁的她原是南京某机械厂工人,和老伴一辈子攒了4套小房子。2套已经分别以婚房过户给了两个儿子。几年前老伴病逝,她便一人独居。本以为可以过几年清闲日子,两个儿子因为剩下的两套房子吵起来。小儿子卖掉婚房买了期房,要在过渡期住进邓方的第3套房子里,大儿媳不平,让婆婆将第4套房子过户给大儿子,至少也要写遗嘱以明示。

  邓方就这样被“推”到了遗嘱库登记处。可她也有自己的主意,“财产都分好了,他们都不管我怎么办?” 她暗自思忖:财产悬而未决,才与两个儿子有充分的议价空间。他们都有可能继承,也都有可能失去;他们都必须对我好,甚至互相比较着对我更好——生命最后岁月的财产与情感博弈,是这位老人务实的“向死而生”的智慧。

  正向回馈 给对我最好的人

  对于某些家庭,遗嘱以物质的方式赋予了亲情赤裸的价值。但多数时候,它仍旧是一份正向回馈的情感嘱托。比起邓方,写字桌旁的84岁老太王云(化名)平静而淡定。她几乎是趴在桌上一笔一画地写,“我自愿所有财产由陈虎(化名)继承”。陈虎(化名)是坐在她旁边的儿子,也是她四个孩子中的一个。

  老人抄写遗嘱的时候,陈虎一直小心翼翼地挡住遗嘱头部打印出来的家庭状况——那一栏显示,老人的长子于两年前去世。长子也在南京,很难想象两年未见,家人如何瞒过王云,陈虎只叹气道,“兄弟姐妹很少来往,一直是我一个人在照顾她”。2008年,王云的老伴去世,从此陈虎与王云两个人生活在一起。陈虎一直未婚,“年轻的时候爱自由没有结婚”。但现在,他却主动放弃自由。“家、菜场、超市、医院……这是我每天的四点一线”。

  “我很害怕她出状况,我希望她能够平安而长久地活着”。糖尿病、肝硬化、心衰竭……2012年,王云已经被医生判了“死刑”。但在陈虎的悉心照料下,王云竟一天天红润起来。时针指到1120分,陈虎和王云商量着想吃什么。“不能在外面吃。糖尿病人有饮食要求:菜不能太咸,不能太甜……”王云听着,长满皱褶的脸上浮现出一个曲曲折折的笑容。“您儿子很孝顺”,荔枝新闻记者夸道,王云答“哎”,一声悠长而缓慢的颤音。

  临走时,陈虎还特别“交代”荔枝新闻记者道,“我希望你们告诉大家,老人的病一定要保守治疗。做前期多照料,不要做后期在医院拼命治疗”。2008年,陈虎的父亲在医院病逝。病重时,父亲握着陈虎的手道,“我还想多活两年”。那时的陈虎尚在上班,每天在岗位上奔忙,未能实现父亲的心愿也成为他终身的遗憾。“生命比工作重要”,这是他自此以后悟出的道理。2010年,51岁的他从厂里内退全职照顾母亲。至于母亲的寿命能维系多久,“尽人事,听天命”。

  由于一直未婚,60岁的陈虎也面临遗产继承的问题。“我也会立遗嘱,把遗产留给有德行的人”。

  独生子女 用心良苦的爱

  多子女家庭常常需要通过遗嘱来打破继承顺位。但如今,订立遗嘱的老人却越来越多的来自独生子女家庭。2019年中华遗嘱库发布的《白皮书》显示,独生子女家庭老人订立遗嘱的数量占总遗嘱数量47.6%。为什么独生子女父母也需要前来订立遗嘱?“免得孩子以后过户麻烦”——这是多数独生子女父母的回答。“他们工作挺忙的,不想他们再为这种事烦了”——即使是百年,老人也习惯为子女安排妥帖。

  76岁的戴慧(化名)早已习惯了这样的付出式人生。两年前,老伴脑溢血瘫痪在床,她开始成为老伴的全职护工。一个人照顾瘫痪的老人捉襟见肘,常常从菜场回来,等待她的都是一场颇难收拾的“失禁”现场。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儿子提出要过来一起住,理由是孙子上学可以少转一趟车。戴慧毫不迟疑地答应了,“孙子才13岁,背这么重的书包,转来转去多辛苦哦”。但随之而来的,是于她更重的家务——“每天440起床买菜,4个人的早饭,4个人的衣物,4个人的晚饭,910点倒下睡觉,夜里还要倒尿壶”。累,却是必须坚持的人生,“我不敢生病,平时身体不好躺两天。一家人都得靠我”。

  趁着老伴睡觉,戴慧匆匆坐公交车赶来遗嘱库登记处,“我听邻居说两老百年后办过户挺麻烦的,儿子每天6点半就去上班,真的不想他下了班再跑来跑去”。她心疼地说。

  比起戴慧的“负重前行”,桌边76岁的“年轻”夫妻家庭关系要愉悦得多。戴着棒球帽的丈夫张和(化名)在幸福留言卡上认真写道,“亲爱的女儿,我们百年之后遗产将全部由你继承。希望你好好保重身体,健康幸福地生活”。

  张和与妻子鲁幽(化名)是瞒着女儿来的,好几处上海与南京的房产,老人却轻描淡写地说,“她(女儿)不会在乎的”。刚刚退休的50岁的女儿是他们口中令人欣慰的依靠。2002年,张和出事抢救濒临死亡,是女儿在病床前悉心照料;2015年,鲁幽查出肠癌,也是女儿每天送饭伺候。最差的时候,老两口都在医院,女儿忙得两头照料,没有半句怨言。如今,老两口身体都神奇逆转,运动是他们口中的防老神器。作为同班同学伴侣,班对的他们还经常组织同学聚会,一帮70多岁的老人全国各地旅游,逍遥自在。女儿,永远是坚实的后盾。

  “现在我们两家离十分钟,每天下午她都会帮我们打扫卫生”,鲁幽列出女儿的好。“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就是百年之后应该会很牵挂她和小外孙吧。希望她和我的小外孙能好好生活“。

  一份牵挂 最放心不下的孙辈

  牵挂孙辈是江苏祖父母的情结。2019年中华遗嘱库发布的《白皮书》显示,在将孙辈作为直接继承人的占比上,江苏以21.19%领先全国。  

  谈及近年来遇到的最特别的立遗嘱人,遗嘱库登记处的工作人员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回想起了外婆和“唐宝”(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女孩)。外婆把所有的遗产都交由外孙女继承,并且认真地在幸福留言卡上给女儿留下了百年后的嘱托。

  “只因你俩的原因,使她错误地来到这个世上。还好有我这个婆婆照顾,她还算幸福。现在面临这破碎的家庭,以后你们双方重组家庭,她必然成为障碍。表面上看上去,她能生活自理,实际上很多方面不能跟正常人比,具体的我不需细讲。她是个女孩子,就要有做女人的权力,力争给她成个家,最起码要给她一个小窝。你们三人轮流照顾她。她是你的女儿。不要恨我立此遗嘱,是偏向谁”。  

  生动的笔迹里,有老人对女儿、外孙女复杂的感情。拥有一个特殊的家人,比常人往往需要付出更多耐心与牵挂。

  在遗嘱库登记处的幸福慢递邮筒里,收藏着很多饱蘸情感的笔迹。

  有人在卡片上事无巨细地交代着家中事务,有人在卡片上难得的表达爱的情感,有人在卡片上留下所有关于幸福美好的祝愿。

  我们在遗嘱库登记处蹲守10个小时,听了很多故事,想象过生与死,窥见过无数中国式家庭的复杂内核,但最终也感受到复杂背后的纯粹情感。

  临走时,76岁的丈夫张和说,“我当然希望能活得有质量一点,长久一点,这是每个人的愿望。但死亡是客观的规律,我不惧怕死亡,我只牵挂身边人”。

  “不要害怕别离,只要还爱着,只要还记着,那个想念的人一定会在某一刻,以温柔的姿势拥抱你,和你重逢”。这,是我们关于清明的答案。

  (文中采访人物姓名应采访人要求均为化名)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