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纪念遗体捐献者:他们已离去,生命却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2019年04月03日 09:31:48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南京西天寺,有一个我国目前规模最大、专门用于遗体器官捐献事业的纪念场所,在遗体器官捐献者的名录碑上铭刻了2000多名已经捐献遗体器官者的姓名。因为捐献,他们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从未走远,永远值得我们充满敬意。

  在南京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林的名录墙上,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家庭的故事。

  65岁的李平,兄弟姐妹五个。她说,父母的成功捐献的举动其实就是留给他们以及下一代最大的财富,父母所有开朗、豁达不仅记录在一直被大家用心保管着的日记里,更镌刻在了名录墙上。

  李平认为,父母的精神感动了大家,所以五个孩子全部同意他们的决定。她说:“父亲非常开明,我们都非常尊敬他,他也非常爱学习,每天读书看报,写日记。光日记本就厚厚的一摞子。就是因为有父母的好,所以直到今天我们都觉得有这样的父母很幸福,兄妹之间也很团结。”

  在2014年度捐献的名录里,徐王元找到了外公外婆的名字奉上鲜花,寄托哀思。对于这一双陪伴自己长大的老人,除了亲人般的爱,她更是充满敬意的,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老人们就做了器官遗体捐献登记。在徐王元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曾在外公外婆的书柜里发现了两本志友的杂志,老人们除了不想给子女添负担之外,更想以捐献的方式能够用于医学研究。徐王元说,和外公外婆一样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爱让这个世界非常的温暖。

  韩艺雯,今年刚满20岁。一直被父亲宠着长大的她从没想过会这么早面对亲人离去。从小到大,爸爸尊重她的每一次选择,永远是言传身教。遗体捐献是爸爸最后的遗愿,这一次她也选择了尊重。她告诉记者:“我为爸爸感到自豪。我觉得如果能像爸爸这样为别人做一些事情,这一辈子是没有白活的。”

  在周明的心里,姑姑吴毅文对自己的物质生活要求低到常人难以想象,但姑姑却在身后捐出遗体和900万财产,她的生命是灿烂而温暖的。姑姑一辈子勤俭节约,省吃俭用,一位教授的内衣总是补了又补,这是常人想象不到的。姑姑为人正直而且善良勤劳,她把这部分钱捐给社会,希望帮助更多的贫困学子,报效自己的国家。

  遗体捐献,或许你时常听到,但因为认识和观念的差异,真正实现的路上难免会有羁绊。朱聪玲称,之所以登记成为一名遗体捐献志愿者,是因为先生的遗愿未能实现:“我先生当时有一个想法就是遗体捐献,但是各方阻力还是蛮大的,最终没实现。我想,既然你的愿望没实现,我替你实现这个愿望。他走了以后我就申请了,我跟我儿子说,你要当我的执行人,后来我儿子就同意了,我跟我儿子同一年填了申请。 朱聪玲说,虽然先生已经离开了,但始终觉得他活在大家的心里,并没有走远。”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张祖名 编辑/蒋婕)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