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大体老师” 他们离开之后生命仍在延续

2019年04月02日 09:58:20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清明节快要到了,随着社会观念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更加环保的生态葬来处理后事。在苏州有一户人家,选择了一种似乎更“前卫”的方式:家庭成员从80几岁的老人到20几岁的外孙女,都选择了在去世后捐献自己的遗体。

  在风景秀丽的苏州市上方山,有一处特殊的凭吊之所。在这里,没有骨灰,没有祭品,甚至没有一块专门的墓碑。这块庄严的石碑上,镌刻着曾为医学事业做出巨大奉献的捐遗者的名字。2002年,苏州市民周昭德和许熙卿夫妇,一同签下了捐献遗体的志愿书。几年后,他们相继去世,将遗体捐献给了苏州大学医学院。他们没有想到,当初的这个决定,将会影响他们的女儿周颂英和外孙女周沁的一生。

  “周颂英女士到我们学校来, 自己主动要求办理捐献遗体手续,当时我看她很年轻,就问她是谁来办理捐献手续,她说是为她的父母办理捐献手续,同时她自己也主动要求办理,所以当时我就觉得她这个思想境界确实很高。”苏州大学遗体捐献接收站原站长陈尔齐告诉记者。

  在为父母办理好捐遗手续后,周颂英也很快为自己签署了一份捐遗志愿书。而在上方山纪念园落成的那一年,刚满20岁的周沁也继承了家族传统,加入了捐遗志愿者的行列。一家三代四口人,完成了一项特殊的家风传承。这个过程中,周颂英却默默承担了不小的压力。亲戚的指责、邻居的猜疑,让周颂英顶着“不孝”的骂名搬了三次家,才获得了暂时的安宁。周颂英的朋友说,有的时候周颂英也会承受不来,偶尔也会忍不住落泪,这个时候其实挺同情她的。

  但是这一切,周颂英和周沁都不曾后悔过,因为她们在捐遗的道路上走得越久,越能理解两位老人的苦心,越能体会到捐遗的意义。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她们的选择,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2018年年底,周颂英家庭被评为“江苏省最美家庭”,这也是社会对捐遗志愿者这个群体的敬意。而在遗体最终的归宿——医学院里,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会恭敬地把遗体称为:大体老师。

  遗体捐献确实是关系到社会进步的,因为在国外有人说过一句话:能够把文明的温暖送到地球的各个角落的,一个是天上的太阳,一个就是地上的公益慈善事业。

  (来源:零距离记者/陆安琪 编辑/贝茜)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