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婚不婚成流行,未必是一件坏事|荔枝时评

2019年04月01日 13:55:33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从易

  (作者从易,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文化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一则新闻引起广泛关注,并迅速蹿上微博热搜。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2018年全国结婚率为7.2‰,为2013年以来的最低。晚婚不婚成流行目前在微博上也已经有4亿多的阅读量。

  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3年结婚率处于上升的状态,2013年则是拐点,迄今仍未出现上升的情况。2013年全国结婚率为9.9‰,2014年降低为9.6‰,2015年为9‰,2016年降到8.3‰,2017年降到7.7‰,2018年继续下降到7.2‰。

  结婚率的下降,首先与人口结构的改变有关。随着老龄化的发展,适婚年龄的人口比重在相应减少,教育年限的上升等原因也加剧了晚婚现象。这些必然导致结婚率的下降。不过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外,结婚率的下降也有主观动因。

  事实上,结婚率的下降不仅仅是中国存在的问题,也是全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韩国的结婚率和生育率在最近几年几乎年年创下新低;日本的结婚率更是在2017年创下了二战结束以来的最低水平;20182月英国发布的一份数据显示该国异性结婚率已是历史最低水平……

  是否存在这样的关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结婚的主观意愿就越低?

  中国不同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似乎也在佐证这个猜想。数据显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结婚率越低,比如2018年上海、浙江结婚率只有4.4‰、5.9‰,广东、北京、天津等地结婚率也偏低。结婚率最高的几个地区是西藏、青海、安徽、贵州等欠发达地区。贵州2018年结婚率达到11.1‰,全国靠前。全国结婚率最高和最低的地区,这一数据相差一倍多。

  美国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一书中论证这样一个现象:独居潮在兴起,一个单身社会正在来临。艾里克·克里南伯格认为,单身社会的到来与经济的发展,以及建之于上的个人主义的崛起有着重要关联。他说,独居潮的兴起,除了经济发展创造的财富,以及现代国家福利提供的社会保障外,更关键的是自由、适应性、个人选择,在现代道德准则中最受人们珍视。

  经济越发达,观念越开化,个体的权利会得到更大程度地尊重。这意味着尽可能少的束缚和强制,尽可能多的个人意愿和选择。

  而这些不婚的年轻人里,女性的比例在升高。南开大学教授原新表示,2015年全国30-34岁女性不结婚比例在6%左右,比1990年提高了10倍左右。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积极参与工作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独立女性已经不再通过婚姻获得安全感,更不愿意接受以“男主外女主内”“女性的职责是相夫教子”等为内涵的传统婚姻;假若无法遇到精神与灵魂相匹配的人,她们宁愿选择单身。

  不过,有人是不想结婚,也有人是想结婚却结不起婚。这在农村地区体现得尤其明显,在农村地区,单身青年的结婚意愿还是非常强烈的,但他们结不起婚的原因在于沉重的彩礼负担。不少大城市,已经不存在彩礼这一形式,但女方父母对男方的物质要求并没有全部取消(传统婚嫁观念依旧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以北上广为代表的大城市里,不少年轻人不敢结婚、不敢生小孩,倒不是不愿意,而是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他们不敢。

  总而言之,晚婚不婚成流行虽不见得是积极现象,但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它得一分为二地看待,对于那些主动选择晚婚或不婚的年轻人而言,这是经济发展、观念开化背景下,个体权利和意愿得到充分尊重的体现,是女性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崛起的一种体现。

  对于那些想结婚而不得、想结婚却不敢的年轻人而言,晚婚或不婚是一种不得已。这不仅是个人问题,也可能演变为普遍性的社会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年轻人的结婚成本、纾解年轻人在大城市的生活压力,让勤恳努力的年轻人拥有成家立业的底气和信心。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