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耷子
(作者耷子,“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影评人,执行制片,江苏省电影电视评论学会理事;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夕,迪士尼为了弥补前一部动画巨作《幻想曲》的票房亏损,将人畜无害的“小飞象”首次搬上了大银幕。虽然原版电影只有64分钟,但大获成功。在那个被战争阴云笼罩的特殊时代,《小飞象》给当时的人们带去了欢乐和慰藉。80年后,“小飞象”再次在蒂姆•波顿的真人版电影中登场,成为一部意料之中、波澜不惊的治愈系儿童电影。
新版《小飞象》增加了50分钟情节,很难被苛责为一部烂片。但是,波顿的粉丝们一定会对这位擅长“哥特风”“暗黑系”的导演感到些许失望。坦白地讲,当下好莱坞任何一位成熟导演都可以拍出这样一部安全、流畅的商业片,根本不需要“鬼才”波顿来费心执导。
当然,如若不去纠结波顿个人风格的意外缺失,《小飞象》倒是一部适合带着9岁以下孩子观看的电影。
《小飞象》的故事内核与《马戏之王》非常相似,讲的都是一群拥有专长的边缘人,战胜懦弱与自卑,团结起来集体逆袭的故事,波顿也没忘了向原版中的一些关键元素致敬,包括那根充满魔法的羽毛,以及粉红大象凌空翻转的场景。影片的叙事节奏十分从容,从美第奇兄弟马戏团的日常开始娓娓道来。善良的米莉和乔姐弟,刚刚与从战场归来的英雄父亲霍尔特团聚,马戏团老板马克斯只能给伤残的霍尔特提供一份驯象师的工作。这时,象妈妈生下了一只人人嫌弃的“怪物”——耳朵又大又软的小象。影片的戏剧冲突从象妈妈被卖掉,小象与妈妈被迫分离开始点燃,小观众们在这个泪点过后,被真正带入到了影片的情境中。
电影技术的飞跃,让《小飞象》的视听奇观足以锁住成年观众的注意力,情节也在一个极具世界博览会未来主义风格的游乐园中推向高潮。在这里,波顿淡化了他所擅长的阴暗邪恶和令人毛骨悚然的叙事倾向,传递出了非常直白的“迪士尼价值观”——善待异类、珍惜家庭、放飞梦想。在非黑即白的价值框架内,正义与邪恶泾渭分明,没有人会对那些脸谱化的人设产生半点质疑,所有的逻辑都遵照一个完美童话的语境进行构建,这也使得片中的对立与危机、分崩与离析、痛苦与遗憾统统变得微不足道,波顿只是将蜜糖一样的幼稚感延续到了最后。
当然,如果硬要探究波顿为《小飞象》带来了哪些独特的东西,我们也可以轻松找到——他对巨无霸企业的讽刺俯拾即是。影片中,娱乐帝国的大佬试图利用小飞象的表演创造下一个商业奇迹,而不管小飞象以及女空中飞人的死活。随着马戏帐篷变得越来越大,无尽的贪婪正在逼近他们,这里的娱乐帝国似乎就是迪斯尼的真实写照?这取决于观众愤世嫉俗的程度。
《小飞象》是今年迪士尼三部动画翻拍片的第一部(另两部是《狮子王》《阿拉丁》),尽管它的原始素材是几部翻拍电影中最薄弱的一部,但它已经延续了新版《灰姑娘》的成功,找到了翻拍的正确方向——不仅仅是让小飞象出尽风头,还让所有真人角色都在为这个核心角色添彩。影片中,波顿的御用演员和老搭档纷纷登场,迈克尔·基顿扮演的狠辣大佬、伊娃·格林扮演的空中飞人等等,论角色造型和行为举止,都显现了波顿经典电影的影子。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了,在没有几个孩子对蒂姆·波顿是谁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前提下,《小飞象》已经足够给力,对于爸爸妈妈观众来说,能让小孩牢牢粘在椅子上超过100分钟,已值回票价。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