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命真的走到了最后一刻,你会这样选择吗?

2019年03月31日 17:44:46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为大力弘扬遗体器官捐献者们的高尚精神,从2018年开始,南京市人民政府将每年3月31日确定为“南京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日”。今天(3月31日)是南京市第二个“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日”,上午10点,公祭活动在“南京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林”隆重举行。

  又是一年公祭,乍暖还寒。32岁的徐王元手捧黄色菊花在纪念墙上找到了外公外婆的名字。她告诉记者:“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在外公外婆的书柜里发现了两本志友杂志,后来也问过外婆外公,他们就是觉得不想给子女添负担,用传统的墓葬方式浪费土地也不太环保,所以就想以这种捐献的方式用于医学研究。”

  遗体捐献,或许对很多人来说还很遥远甚至从未想过。但对于周明而言,这就是姑姑的遗愿。2017年南京市慈善总会收到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金额高达900多万元。除了将一生积蓄及投资收益全部捐出设立公益基金之外,她还将遗体及器官捐献给医疗事业,她就是南京河海大学教授吴毅文。周明说,姑姑离开已经两年,但她的精神却一直在影响着受到她帮助的每一个人。周明说,姑姑的愿望就是希望用这部分捐款帮助贫困的学生和生病无钱医治的穷人,更希望能够唤醒更多有志者多做善事。

  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遗体捐献者是他们第一个手术的“患者”。东南大学人体解剖学系老师吕海芹说,每个遗体捐献者都是学生们的“大体老师”。去年学校接收到的遗体捐献超过了100例,而在2014年以前,每年遗体捐献只有20多例。正是志愿者们无偿奉献遗体给教学提供了资源,学生们也从志愿者身上学到了豁达、开朗,对生命无私的奉献,这些远比她课堂上的道理来得更深刻。

  公祭活动现场,还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和那些纪念墙上陌生的名字并不相识,但却因为有了这些人的成功捐献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徐光明,今年55岁,十多年的重度肝硬化让他最终只能选择肝移植手术。在经历5个多月的焦虑等待后,去年2月他接受了肝移植手术,捐献者是一位脑死亡患者。他说每一位捐献者都是伟大的:“实际上,现如今已经不是我一个人的生命,而是两个人的生命了,我们应该有更好的奉献精神,也应该更感恩。”

  为了参加这次公祭活动,41岁的张雷提前一晚从杭州赶到南京,一直以来他都感恩于给他捐献肝脏的那个家庭,因为他们的选择才给了张雷获得新生的机会。他的希望就是好好地活着,好好地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回报社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别人。

  全省器官捐献报名志愿者1.6万人,成功实现器官捐献670人。遗体捐献登记人数超过14000人,成功实现遗体捐献超过2500人,每年都在上升,其中南京、苏州位居全省前列。

   更多详细报道,欢迎收听江苏新闻广播(南京地区FM93.7,苏南地区FM95.3)的各档节目,《江苏新闻联播》07:00-07:30《新闻早高峰》07:30-09:00《新闻晚高峰》18:00-19:00。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张祖名 编辑/赵梦琰)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