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是考古界的一件大事,而一件文物引发全国的关注,这就是西汉时期的纺织品素纱单衣,属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轻若烟雾,举之若无”的素纱单衣,近日已经在南京“仿制”了出来。湖南省博物馆联合南京云锦研究所历时两年成功仿制出一件重量约49克的素纱单衣,重量大约等于10张普通的A4纸。
这也是素纱单衣出土40多年来,首次得到官方授权、在经博物馆相关专家的鉴定后得到官方认可的仿制品。
吐的丝被嫌重,
普通蚕宝宝因胖“没被录用”
据介绍,素纱单衣曾深埋地下2000多年,出土后由于环境骤变,加速其纤维分子链的断裂,纤维的强度大幅降低。另外,常年展览、光照、氧气等自然因素也加速了纤维的老化,仿制素纱单衣工作迫在眉睫。
但仿制的难度却也摆在眼前。
素纱的轻薄在于是轻薄透明的方孔平纹织物,经密度一般每厘米为58根至64根纱,纬密度每厘米为40根至50根纱,而其经纬蚕丝纤度只有11旦,是现在常用单丝纤度的一半。
面料缝制
如今吐丝的蚕宝宝被驯化后更胖了,吐出的丝更重了。为了更真实地还原素纱单衣的面料云锦团队经过多次考察和验证最终找到较现代蚕丝更细,纤度为11旦的三眠蚕丝作为原材料来进行面料的织造。
染料和红茶浸泡,
形成“做旧”效果
因为古代织造技术的限制,门幅要比现代织机窄很多,云锦团队采用最传统原始的织造方式专门,定制48厘米尺幅宽度的机台,按照当时门幅重新装造。因为三眠蚕丝过细,现代木梭过重容易造成抛梭不均,因而织造用的木梭也是重新定制,以便更好的辅助11D蚕丝的织造。
织染
色彩方面,出土至今的素纱单衣经过日夜沉淀,呈现出历史的陈旧色彩。
为了将文物古化后的颜色明确而自然的展现出来仿制团队对染料进行数次实验染色,通过实验发现单纯的染料染色效果并不理想,无法像文物的颜色一样自然,云锦团队通过结合资料信息及实验筛选,选择了用染料和红茶浸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面料染色做旧处理,完成整体颜色的呈现。
素纱单衣是西汉纱织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汉文化的骄傲。如今南京云锦研究所仿制素纱单衣的成功正如它带着凝聚在每一根丝线中的手工技艺,继续织写着它见证的故事。
据了解,后期这件复制品将替代原文物用于博物馆内展陈。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