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高原上的这抹绿——雅鲁藏布江北岸南木林县生态示范区见闻

2019年03月24日 16:43:06 | 来源:新华社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新华社拉萨3月24日电 题:为了高原上的这抹绿——雅鲁藏布江北岸南木林县生态示范区见闻

  新华社记者王琦

  23日一早,自西藏日喀则市区车行半个小时,过了雅鲁藏布江,又经过一段崎岖的石子路,记者来到了北岸南木林县生态示范区。

  春天的高原,风还很大,在环绕河谷的群山前吹起了漫天的黄沙,万亩苗木在风中摇曳。在这片林地,记者见到了藏族护林员赤列,他来自附近的柳果村。

  “风很大吧?”一见面,他就问记者。“在这片生态林栽种前,情况可比这厉害多了。”赤列说,原来一刮大风,地上的鹅卵石都随风跑,车白天行驶都要开着大灯。

  南木林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次仁顿珠也给记者讲了当时的情景:“我小时候上学的时候,两岸全是戈壁荒滩,那时候江上没有桥,过江摆渡的时候,风刮起来,前面一米处的人都看不清。因为怕风沙,这一带居民的窗户还没有普通小汽车的车门窗大,家里桌子上每天落的灰厚得都能写字……”

  “现在可不一样了,居民建的房子窗户可大了,家里桌子上的灰也少了。” 次仁顿珠介绍,自近年来雅鲁藏布江北岸南木林县生态示范区开展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工程以来,示范区周边风沙次数减少了1/3,含氧量提高了5%,空气湿度增加了10%。

  新疆杨、榆树、柳树、沙棘……次仁顿珠一一向记者介绍示范区内的树种。“截至去年底,示范区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植树造林3万余亩,栽植各类苗木192万余株,保存率达到92%。”他说。

  次仁顿珠介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和来自山东的援藏干部的努力分不开。

  2016年来南木林县挂职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的刘海佳来自山东潍坊,来藏近三年,面颊微微透着一点高原红,乡音仍在。他介绍,他来这片林地的时候,树木的种植已经初见规模,转入管护期。“为了保证树木的成活率,县里争取到80万元援藏资金,修了水渠和林间的水泥路,还组建了一支由60名藏族群众组成的护林员队伍,手把手地教他们技术。” 刘海佳说,赤列的技术就是他传授的。

  赤列说,在来生态示范区工作之前,他在外地打工,赚的不多,自从来这工作后,每年有13000元的固定工资,每年3月到6月植树的繁忙期,每天还能多拿100元的工资。

  “这门技术让我脱了贫,但我更自豪的是,家乡的环境变好了。”赤列告诉记者,他的家就在林场的东侧,这两年风沙少了,林地中能种植一些油菜、青稞、土豆等,收入比以前好了。

  “当地的藏族群众通过参与项目建设和机械作业,这些年来共计增收3500余万元。”南木林县委书记姜国杰介绍,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提高了当地藏族群众的收入。

  “在收入提高的同时,更重要的改变在于群众生态意识的提高。砍伐树木的现象基本不见了,从砍树到植树的意识转变,对于保障高原的生态环境意义更为深远。”姜国杰说,生态建设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民族团结得到加强。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