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长》:比悲伤更悲伤|荔枝娱评

2019年03月24日 10:49:14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耷子

  (作者耷子,“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影评人,执行制片,江苏省电影电视评论学会理事;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这是《地久天长》令人愁肠寸断的原因之一。

  在这个比悲伤更悲伤的“失独”故事中,王小帅以出离冷静的视听语言和非线性的剪辑方式,让一个常规意义上的家庭情节剧变得尤其深刻,这是近十年并不多见的平民史诗。

  《地久天长》让人震惊的并非三小时的片长,而是你根本觉察不到影片长达三小时。影片的时代背景设置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刘耀军和王丽云唯一的儿子星星不幸在水库溺亡,但几年后,他们的家里出现了一个名叫“星星”的少年。这对夫妇横跨二十多年的命运流转,在交错的片段中逐渐呈现出来。

  影片真正的主角是这对夫妇吗?

  《地久天长》讲的是两个家庭、两代人悲剧叠加的故事,但影片并未拘泥于刘耀军夫妇的无尽痛苦以及海燕夫妇忏悔一生的心理折磨,全片格局远比这两家人要大得多。

  他们经历了计划生育、下岗等一系列生活重创,有阅历的观众一定可以从那些逼真的年代场景中顿悟到什么,只是,王小帅巧妙地将人物遭遇和社会背景交织在了一个看似并不绝望的故事中,影片似乎更关注个人为时代付出的昂贵代价以及对他们余生的影响,但回避了太多辛酸。

  王小帅在这部电影里用不撒谎的镜头完成了两个使命:一是让摄影机充当最冷静的记录者,以每个人物的视角去窥察关键的事件与场景;二是让镜头本身就表达出极其微妙的、足以给人带来联想的态度。

  因此,《地久天长》看似缓慢的叙事节奏,却始终蕴藏着饱满的情绪张力,大喜大悲表现得如此克制,而咬牙活下去的沉默和郁愤才最具摧毁性。

  刘耀军总是就着花生米喝闷酒,王丽云的脸上总是挂着勉强的微笑,无论现实生活有多么荒诞、悲痛延续得有多么持久,他们都在为了对方而坚持活下去。

  这似乎是多数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普通中国人都会选择的生存方式,王小帅甚至用一个修复伤痛的结局,来为坚韧无比的主角找寻到最后一丝希望,也为处在憋闷中的观众打通一个情绪出口。

  但所有人都会确信,现实就像星星坟墓山坡下的那片密密匝匝的新墓,时间累积出的只是更多的绝望。

  在今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在片中扮演刘耀军的王景春和扮演王丽云的咏梅,同时斩获了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女演员银熊奖。事实上,《地久天长》贡献了一出演技集体爆棚的群戏,所有演员都为这个本就扎实的文本带来了更多惊喜。

  王景春扮演的工人角色,肢体语言逼真到完全融入那个历史环境,而在不同年代的跨越过程中,这个父亲的愤怒、痛苦以及自我修复,被演绎得极其细腻,特写镜头的表现力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咏梅全片并无“一锤定音”的飙演技段落,能赢得银熊,确如柏林评委惠勒所说,这是她见过的最为真实的银幕夫妻。

  艾丽娅扮演的海燕,是全片性格特征最明显的角色,这个背负着一生悔恨的女性,在影片第三个小时发动了催泪风暴,尽管我们从来都不能用观众哭与不哭来评判演员的表演能力,但艾丽娅的表演确实拥有极强的说服力。

  王小帅在用好了齐溪、杜江、王源中这批年轻演员的同时,也把影片的另一重要角色——极具年代特征的场景和道具,打磨得非常精确,那些摆放在家里的老物件、推着自行车走出厂房的工人,足以将70后、80后观众带回少年时代,那里不只是王小帅的个人记忆。

  《地久天长》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好片,除了精良的制作水准外,更大的理由是:王小帅终于跳出了其难以割舍的“三线”情结(《青红》《我11》《闯入者》),转而以更开阔的视角来讲述现实中国。

  《地久天长》或许是王小帅一次“集大成”式的爆发,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小帅的创作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