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到底有没有“偷听”我们的聊天?|荔枝时评

2019年03月21日 15:08:19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刘远举

  (作者刘远举,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学者,专栏作家,媒体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刚说了想吃什么,手机里就跳出了它的推荐;刚说了要买什么,就收到了相关商品的广告。所以,不少人怀疑:手机是不是偷听了我的话?

  近日,《IT时报》对这一现象的报道将美团与饿了么两家外卖平台推上风口浪尖。记者通过对饿了么和美团外卖进行多轮测试后发现,谈话提及某种食物后,出现相关推荐的概率高达60%-70%。

  APP真的偷听了我们的聊天吗?新闻爆出后,除了美团和饿了么,还有不少APP也陷入了这个猜疑之中。比如,知乎网友“不想起床”就表示,在睡觉之前给宝宝讲古埃及文明,隔天便在淘宝上收到了金字塔摆件和木乃伊摆件的推送;还有人表示跟家人说要去超市买牙线,晚上打开京东,在推荐里就看到了牙线的推荐;还有人说,才讨论了西餐,并且确定没有在手机上搜索过“西餐”,然后,就在逛今日头条的时候发现了关于西餐的推送。如果说美团、饿了么“偷听”之后还可能成交变现,那么,像今日头条这样,仅仅为了阅读量就去冒这么大的风险,是完全不值得的。

  消费者并没有撒谎。但是,这仍然可能是一个统计学上的误解。有如此多的人在用APP,难免遇到巧合,而遇到巧合的人会到社交媒体上诉说,他们的声音被社交媒体放大了。更多的用户并没有遇到这个巧合,他们不会发声。此消彼长之下,人们就形成了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认为这种情况发生得非常频繁。

  APP真要捕捉分析用户的语音信息,很难不留明显痕迹。全天候的监听会有大量的无效信息,如果语音信息全部上传,这从流量管理中一定看得出来的,而且,也需要消耗大量的电量。更重要的是,这样做的效率很低。即便识别了关键词,推荐的成功率也是非常低的。因为人类的语言是非常复杂的,计算机对语义的理解现在才刚刚起步。比如有人说了“我不喜欢吃火锅”、“我讨厌吃方便面”,触发了关键词后,系统推荐了火锅、方便面,效果却是截然相反的。

  此外,在苹果上架的外卖类APP根本没有麦克风的权限,“偷听”更不现实。 

  那么,这是否说明“偷听”不存在呢?也不能如此断言。实际上,关于手机APP的“窃听风云”已经上演了多次,江苏消保委就曾向百度公司提起民事诉讼,指控百度旗下App涉嫌“监听电话、定位”。早在去年1月,就有用户怀疑今日头条偷听用户对话并用于推荐内容。许多专家都表示,APP要偷听,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有没有这么做,证据还不充分。

  窃听如果真的存在,无论是对用户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危害巨大。大数据时代,数据可以说是一些互联网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在网络“生存”的基础。目前,许多手机APP都有过度索权的嫌疑,并且常常以格式条款来绑定用户,不授权就无法使用。这让不具备专业知识的用户维权十分困难,在隐私问题上更是处于弱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监管部门有必要及时出手,对相关APP进行严格的检测、排查,得出确凿的结论,避免让广大网民在猜疑中“细思恐极”。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