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岛古村众多,有历史悠久的东村古村,有“古道古桥古樟”的植里古村,有着雕刻绝美的雕花楼的堂里古村,还有得名于“商山四皓”之一甪里先生的甪里古村等等,每一个都值得细细体会。
摄于东村古村
西山古村之多,确实令人惊叹,更别提它还有众多风光绝美的自然村落,同样值得深入去了解,去探索,你会发现更加不一样的生机勃勃的美。
摄于元山村
如果是第一次来西山岛,想要游览古村,西山君还是推荐先去明月湾古村。
明月湾古村
明月湾古村位于西山岛的南端,南濒太湖,背倚青山,地形宛如一钩明月,故称明月湾。据《苏州府志》记载:“明月湾,吴王玩月于此”,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与西施在此赏月而得名。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依山傍水的格局,秀丽的风景,唐朝著名诗人皮日休称其为“最幽处”,诗曰:“晓景澹无际,孤舟姿回环。试问最幽处?号为明月湾。”
明月湾历史悠久,相传早在春秋时已形成村落,居民多数为沦为奴隶的越国俘虏,吴人只占少数,他们除了靠生产养活自己和家人外,还要为吴王与西施来此游憩提供饮食和服务。村后石排山上至今仍保留着西施当年洗妆的画眉泉遗址。
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多,村庄也有相应扩展,到唐朝时期,基本形成了状若棋盘的乡村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现在。南宋时,随着大量北方高官后裔,为避金兵,举家南迁,相中了这块比较隐蔽的场所,便在明月湾扎根安家。
目前明月湾现存古村面积约9公顷,有常住居民一百余户、近四百人,多为靠种植花果、碧螺春茶和兼太湖捕捞、养殖为生的农民,姓氏以邓、秦、黄、吴为多,多为南宋退隐贵族繁衍的后裔。
那么明月湾
到底都有哪些不得不看的景色呢?
村头古樟
进入明月湾,首先看到的就是这棵标志性的大树。植于唐代,树木的直径在2米,高达25米,树龄已经有1000多年了,是传代的古村守护者,也是活文物。
古樟曾经历过多次磨难,因为一侧主干因火烧、雷劈早成枯木,只靠后来发出的新枝维持生命,更显苍劲有力,俗称为“爷爷背孙子”,妙趣天成。树身向东侧的古村方向倾斜,似乎在作揖感谢村民千年以来对它的精心呵护。古樟枝叶茂盛,覆荫近一亩,是船家休息、村人纳凉的好地方。
古樟阔大的树冠,如今依然绿意盎然,见证着古村落恬淡慷慨的生活。
民居建筑
明月湾的古建筑,是不得不说的一个亮点,这里大概可以算江南地区古建筑保存最多的古村了。
明月湾的古建筑,大多都重建在明清鼎盛时,原建筑以二层为多,普遍是二到三进,外貌古朴简洁,内部精细文雅,充分显示出明月湾人崇尚简朴,又不失风雅的文化风尚。
村落里修有全木式结构的民居,有一层或二层建筑。这种完全依靠木料镶嵌出来的房屋,体现出江南地区的建筑水准。许多房屋的木结构都是雕梁画栋,精美的雕刻工艺,即使放到现在,也能让人叹为观止。只是由于年久失修,一些老宅略显破败。
明月湾古村的房屋,代代都有更新变化,变化最大数清朝乾隆年间。这里的清朝建筑不仅数量多,而且在院落的平面布局上具有地方特色。村里的院落有大有小,建筑层次有高有低,立面凹凸起伏,节奏感十分强烈,有建筑师说:“明月湾村集清朝乾隆建筑之大成,是苏南地区的代表作,是一首凝固的乐曲。”
现在的古村里,还能看到古寨门、祠堂、石板河埠、土地庙等。这些建筑,有些还有精致典雅的砖雕、木雕、石雕,极富地方特色。
石板街
明月湾古村落的民居,依棋盘格式分布,分南北两条主街。主街铺以花岗岩的石板路,街巷纵横交叉,石板的下面是排水沟,每遇大雨,雨水可以迅速从沟渠中排出。
石板路全长约有千米,建于清朝的乾隆年间,有心人曾数过,共动用了4560块条石铺就。
明月湾的村民从任何家中出来,都要走到石板路上。江南地区的黄梅季节,往往多雨,石板路下的阴沟能起到快速排水的作用,石板路面又能防滑,穿绣鞋也没关系,不会弄湿鞋袜。所以明月湾古村有句老话:明月石板街,雨后穿绣鞋。
明月湾的古建筑和古街道,在西山岛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古码头
当年任苏州太守的大诗人白居易,曾坐船登岛,并留下了“湖山处处好掩留,最爱东湾北坞头”的诗句。此处说的“北坞头”,是说的明月湾古村在太湖边上一个用花岗岩条石垒成的码头。这个码头,也是明月湾村民外出必经的登船码头。
古码头长58米,宽4.6米,深入太湖,漫步在古码头上,两侧水色潋滟的风光,让人有一种遨游太湖之中的感觉,也让这个古码头充满与村中的恬淡截然不同的风情。
除上述的几个精彩亮点之外,其实在古村中随意走走也很惬意。
古旧的门窗,斑驳的白墙,残缺的砖雕,锈迹斑斑的门框,还有那已经被磨得平滑的石板路,诉说着一段段过去的故事。
明月湾一向有“无处不栽花,有地皆种桔”的习俗。房前屋后,甚至在塌废的宅基地上,也大多栽种柑桔、石榴、桃杏等花卉果木。花开季节煦丽烂漫,香飘四溢。
唐代,明月湾已闻名遐迩,大诗人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刘长卿等,都曾到此,留下了赞美明月湾的诗作。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