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阳台上》,看到的只是杂糅|荔枝娱评

2019年03月16日 15:20:01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从易

  作者从易,“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文化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张猛是第七代导演里的杰出代表,他之前执导的《耳朵大有福》《钢的琴》都备受好评,尤其是《钢的琴》在业内更是一鸣惊人,也帮助该片主演王千源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一晃八年,张猛的新作《阳台上》自然备受影迷关注;尤其是电影由周冬雨担纲女主角,并且由“周冬雨工作室”担任主要出品方单位,也是周冬雨首次转型出品人的尝试,更是为电影增加了不小的热度。

  但《阳台上》的上映之路一直不太顺利,电影在2017年就拍摄完毕,档期一推再推,这或许与主创者对电影的质量不太信心有关。上映前一个礼拜,《阳台上》在北京某所高校举行了发布会,结果一位观众观影结束后言辞偏激地质问道,“我想知道这部电影投资了多少,你们准备用它圈多少钱?”不仅令台上的主创者陷入尴尬,当天各大媒体推送的标题也都是:观众骂《阳台上》是“烂片”。究竟《阳台上》的成色如何?

  电影改编自青年作家任晓雯的同名中篇小说《阳台上》,聚焦的是上海一个普通的底层家庭在拆迁之后的家庭裂变。影版基本沿袭了原著的人物设定和故事走向,故事并不复杂:张英雄的父亲与拆迁工作人员陆志强发生口角冲突,其父一气之下不幸身亡,此后张英雄(王锵 饰)就想找陆志强复仇,在复仇的过程中意外对陆志强智力有障碍的女儿陆珊珊(周冬雨 饰)产生情愫。在对陆珊珊萌生爱意的过程,张英雄也慢慢放下了仇恨,最终与自己和解。

  恰巧,这个礼拜上映的两部文艺片《过春天》和《阳台上》讲述的都是少男少女与自己和解的故事,但不同于《过春天》的备受好评,《阳台上》的口碑两极分化,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过春天》的人物立得住、能够让观众产生共情,而《阳台上》的张英雄则难以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代入感,他的一切所作所为都缺乏足够的动机。

  电影中的张英雄已经22岁了,但精神上还未断奶,整天无所事事,要么是打游戏要么是到处乱晃,他其实就是独生子女家庭的“苏明成”。虽然他与好友说他的愿望是有自己的房子、有老婆孩子、没事能跟爸爸一样喝喝小酒,但也从未见过他为此付出什么努力。父亲突然去世,其实怪不到工作人员陆志强头上,张英雄有些莫名地想找陆志强复仇。在监视(或者说偷窥)陆志强家时,张英雄被陆珊珊所吸引,少年的青春欲望被激发,他对陆珊珊萌生出爱意,恨意也慢慢消减。

  只是导演对张英雄情感转变过程缺乏清晰的叙事,新人王锵始终一张冷漠的扑克脸,也无法表现出情感的递进,这就导致电影中他几次放弃复仇显得突兀,电影结尾张英雄丢弃小刀、开启新的生活的情感高潮,也难以打动观众。

  《阳台上》这一“复仇-和解”的主线索其实并不复杂,这也是电影中常见的母题,张猛并非没有能力讲清楚。问题就出在,张猛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结果每一样主题都没有说清楚,杂糅在一起就成了一团乱麻。《阳台上》出现了大量拆迁场景,想讲述的是城市如何一点点吞噬原住民原有生活空间,但电影全部停留于符号式的展示,结果都成了“为赋新词强说愁”。张英雄当服务生时认识的好友沈重,也是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人物,他对张英雄的友善与两人的决裂,都难以令人信服,导演或许是想借此展现上海底层人物的状态,但还是过于冗长累赘……

  《阳台上》给观众一种悬浮、空洞的感觉,导演想要表达的每一个主题观众或多或少都能够感知到,就是觉得这些主题都缺乏足够的叙事支撑与逻辑支撑,最后便显得力有不逮、言之无物、苍白空洞。电影唯一值得称道的是,胶片拍摄产生的强烈的电影质感,每一帧都非常真切、细腻、温柔,镜头语言也非常讲究。只可惜,美则美矣,若没有扎实的内容撑起,也顶多是MV,而不是电影。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