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辛庆
又是一年“3·15”。从首届至今,每一年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主题都在变化,这变化折射了时代、经济、社会的变迁。今年,中消协确定的年主题是“信用让消费更放心”,倡导强化企业信用监督,同时针对新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消费教育活动,提高消费者识假辨假等自我保护能力。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让违法者付出付不起的代价。用公正监管管出公平、管出效率、管出活力。此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回答如何进一步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时,也表示要抓住重点领域、实行最严厉的处罚以及加强企业自律和社会共治。总体来看,唯有管理者、经营者、消费者共同参与,发力扎紧信用消费的“笼子”,才能实现“天下少假”,有效回应2019年消费维权年的主题—“信用让消费更放心”。
打好“底子”,管理者要加快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络消费为我国创造了巨大消费增量,为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然而,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滞后于电商发展的实际,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无章可循或是规章操作性较低,同时,由于涉及电子商务管理的部门太多,信息共享机制和部际协调机制尚未建立,电商监管难以形成合力,不自然地成了“灰色地带”。要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行业自律,尽快形成公正、科学、公开的信用评价体系,发挥信用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作用,从而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做实“里子”,经营者要依法诚信经营。近年来,尽管一些网购平台自建了诚信等级评价体系,但无良商家为了提升销售排名、吸引更多买家,不惜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进行“刷单”或“刷好评”。虽然一些网购平台有时会自查自纠,但由于不良商家普遍存在且手段隐蔽,这些自查措施往往只是治标不治本,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仍然嚣张潜行。经营者要自觉完善诚信经营行为,虚心接受消费者的评价意见,尊重和保护消费者的监督权,用诚实守信打造品牌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认可。
扮靓“面子”,消费者要依法主张自身权益。在我国征信体系尚不健全的现实情况下,低廉的违法成本使一些无良商家有恃无恐。作为消费者,应积极行使监督权,主动参与消费后评价,主动投诉、举报失信经营行为,形成重视、鼓励、保护消费者监督权的社会氛围,让消费者敢监督、愿监督、能监督,为实现消费市场良币驱逐劣币尽一份努力。(辛庆)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