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民委员:加强基础研究 扩大稳定性投入比例

2019年03月14日 19:21:18 | 来源:南京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周健民。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刘晓摄

  “创新不能太急于求成,要踏踏实实把基础研究做好,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稳定性投入比例,让科研人员沉下心来做研究。”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江苏省委主委,省政协副主席周健民,在全国两会期间围绕做好基础研究提出思考。他建议,从政策导向、评价机制等多方面树立鼓励基础研究的鲜明导向,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理论上的突破,为科技创新打好根基。

  周健民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他说,现阶段,我们国家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掌控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依靠原始创新、基础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在科技创新诸多领域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基础研究的差距。

  “一方面重大理论发现成果比较少,另一方面,现有专利成果应用率又比较低,这和基础研究背后的机制环境有很大关系。”周健民认为,目前基础研究评价体系急于求成,评价上就是看谁短期内发表的文章多、获取的专利多。有了这些,就能获得更多项目、经费。正因如此,科研人员都转向容易发论文、论文成果占比高的领域,看上去成果出得快,实际上跑偏了方向。实际上,没有基础研究的长期积累,就不可能有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周健民建议,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大幅度提升基础研究投入,改变只以项目形式投入的方式,扩大稳定投入的比重,让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能够潜心专心科研,而不必花费大量时间跑项目、写申请。与此同时,要改变现行评价体系,按科研规律,对不同领域、不同科研性质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分类评价,避免只以人才头衔、论文、专利、项目经费数量这些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要放宽评价周期,重在评价其理论创新、创新潜力及未来影响,对技术应用要突出技术引领作用和应用效益,对基础研究应以国际同行评价为主,对应用研究应以市场评价为主。此外,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开放和交流,让更多有能力的科学家走向国际舞台,带动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刘晓 许琴)

更多履职报道,戳这里一键直达!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