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我时常想着多做些实事,为农业多做点贡献。扎根农业30余载,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成为了我的工作“日常”。从海南到青岛,从实验室到盐碱地,在采集样品的酷暑中,在水稻栽插时的炎阳下,在选种时冷冷的秋风里,都留下了我们的小小身影。
从前追求粮食增产的数量,如今追求质量,从“多多益善”到“天天向上”,提质导向意味着今后我们在农业发展上的着眼点不仅仅是解决粮食“够吃”的问题,而是要在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上多下功夫。
在日常工作中,我不止一次地接触到我国沿海东部大量的盐田。能把这些“不毛之地”变成“绿色粮仓”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经过调研我们发现,这些盐田污染小,土壤盐质含量高,哪些地块适合种植粮食,哪些地方适合发展养殖业,只有做好规划并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开发,才能实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经过科研团队的努力,我们农科院选育出来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系“连鉴5号”已经通过全国耐盐碱区域试验进入了生产试验阶段,预算产亩产量在450公斤以上;我们培育出的“连粳15号”可以解决稻麦两茬季节紧张问题,确保稻麦周年安全生产,被评为年度“江苏好品种”……接下来,我们的团队一定会继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创新创业创造”方面再加把劲,通过智慧和汗水,把这些“不毛之地”变成“绿色粮仓”。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