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竞赛中国“惨败”,都是“禁奥令”惹的祸?|荔枝时评

2019年02月28日 14:04:18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胡欣红

  (作者胡欣红,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中学教师;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数学大赛中国队“全军覆没”之事引发了舆论热议。

  据报道,在罗马尼亚大师杯数学竞赛上,中国队6名参赛者有4人获得银牌,1人获得铜牌,1人获得鼓励奖。团体总分方面,中国队获得第六名。前五名分别是美国、韩国、塞尔维亚、以色列和俄罗斯队。而2017年的本赛事中,中国选手曾获得个人第一名,团队第三名。

  长期以来,中国选手在国际数学竞赛中的实力有目共睹,就连近年来在各项数学赛事中表现突出的美国队,也一直因为队伍中不断增添的华裔面孔而成为话题。此次中国选手集体失利,很快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对于这次“惨败”,领队瞿振华表示,我们只是把罗马尼亚大师杯看作锻炼队伍的机会,并没有刻意地去追求成绩,选派在全国数学奥林匹克决赛中成绩较好的省份组队参赛,今年是由上海组队参加。“省队”遇上“国家队”,拿不到金牌当然没啥好大惊小怪的。

  更何况,只要是比赛,临场发挥总会有一些偶然因素。今年的比赛,有细心的网友发现了队员们成绩的特别之处——中国选手几乎被第三题“团灭”,正是这一题拉开了差距,“否则会是一堆金牌的老大”。这可能是因为语言问题审题不清,也可能是赛前准备不足,没有涉猎过这方面的内容。

  平心而论,跟中国孩子在历年世界重大数学赛事上取得的成绩比起来,这个成绩确实并不突出,但“全军覆没”“惨败”之类的说法显然有失夸张。

  遭遇失利当然需要反省和改进,但值得警惕的是,众声喧嚣之中,不乏有人将成绩下滑和取消部分竞赛类升学加分项直接关联起来。其实,这样的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

  事实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自2008年起举办,而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发布了奥数禁令,各省市对奥赛禁令的实施也早已开始。而且,从历年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队在比赛中的成绩一直有起伏。从2009-2017年(2018年中国队未参赛),中国队总成绩共获得2次第一名(2009年和2012年),一次第二名(2010年),2次第3名(2015年和2017年),另有5次成绩排名在3名以外。具体来看,也并不是每一届都有选手获得金牌。在2013年和2015年,中国选手的最好成绩都只是银牌,团队总排名也分别掉到第13名和第12名。

  更值得说明的是,“禁奥令”并不是要打倒奥数,其矛头所指向的是疯狂的“全民奥数”。中学生参加的国际奥数竞赛活动是一项远离功利、公平透明的智力角逐,作为英才教育的一部分,为当今世界各国所重视。既然是英才教育,当然不可能面向大众。中国奥数队领队、主教练熊斌教授曾坦言,只有5%的学生适合学习奥数。然而,因“小升初”择校竞争而火爆的“小学奥数”,却在许多大城市覆盖了多数儿童,形成所谓“全民奥数”的乱象,令很多孩子和家长不堪重负。

  面对问题,一方面通过取消加分来治理“全民奥数”,另一方面则通过高校自主招生关注奥赛获奖学生——比如清华大学的“丘成桐数学英才班”和北京大学的“数学英才班”等——以选拔真正有这方面特长和潜质的学生。这样的做法,意在对奥数正本清源,引导孩子们尽可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

  总之,把数学大赛失利的原因和之前取消奥数加分联系到一起,基本上是无稽之谈。耐人寻味的是,每当中国队成绩出现波动时,这样的声音就会冒出来。究竟是不明就里的民众信口戏谑,还是相关利益群体借机煽风点火,不得而知。

  奥数存在的价值,是让有志趣者一展才华,而不是为了功利的获奖或者成为名校的敲门砖。少数几个学生有没有获奖,并不能代表中国学生的整体数学素质。绝不能因为国际大赛上的成绩波动,就患得患失,甚至借机鼓吹松绑“禁奥令”。如何提升国际大赛成绩,这是少数专业的人所做的专业的事情。“禁奥令”之下,奥数热虽然有所降温,但囿于诸多因素,“换了马甲”的奥数培训依然吸引了很多家长和孩子。如防范过度培训、防止“全民奥数”死灰复燃,才是公众应该持续关注的重点。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