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常州国家基本气象站时,观测员正忙着把气温、湿度、能见度、降水量等实时数据上传至气象平台。这些数据全部来源于气象观测场设置的10多套自动化设备。
常州气象部门成立于1952年,气象站于1999年迁至新北区通江中路。这里地势开阔,有利于观测和搜集各类气象数据。在这里工作了近20年的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徐杰说:“我刚来的时候,气象站周边还是村庄、农田,基本上所有的观测项目和设备都得靠人工操作。”
过去测降雪量时,观测员要从室外取回容器内的雪,以室温化成水或是直接称重。要是容器冻住了,还得稍微等一等。至于积雪深度,则用尺插进雪堆里直接测量。一般情况下,每隔3小时采集一次数据,有时候还要临时加密,观测员夜里根本没法休息。
进入21世纪后,气象技术日新月异,观测手段和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测降雪量,只要通过一个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就能解决。记者在气象站门口的绿地上看到十多套气象设备,它们24小时自动搜集气温、湿度、能见度、雨量、雪量等各类数据。“现在需要人工观测的,只剩下一些需要肉眼判断的项目,比如道路结冰、霜、露等。按照国家的规划,到2020年就要全部实现无人化了。”徐杰说。
据了解,全市共建有常州、金坛、溧阳3个基本观测站和76个自动观测站,自动观测站只测量基础的雨量、温度等。它们在气象业务、服务中发挥了较大作用。气象观测自动化,使观测员的工作重点从读取数据转向对数据的质量控制。“以前采集整点数据,可能放宽到15分钟,现在是3分钟必须传输。”
去年,常州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达88.1%,重大气象灾害监测率86.3%,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时间从平均12分钟提高到20分钟。目前,天气预报业务正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市气象台副台长雷正翠介绍,之前的城镇天气预报只包含了常州、金坛、溧阳三个站点的数据,未来,预报产品会以网格点的形式覆盖到每个乡镇,覆盖面更广、预报更加精细。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