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被质疑上班“摸鱼”,其实不必这么敏感|荔枝时评

2019年02月13日 15:16:09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黄帅 

  (作者黄帅,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中国青年报》评论员,专栏作者;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电影《流浪地球》热映后,小说原著作者刘慈欣也跟着火了起来。不过,真的是应了那句老话,“人怕出名猪怕壮”,刘慈欣此前接受采访时的一段话,竟然被网友重新发出来。原本幽默意味浓厚的话,却被赋予了一些异样的色彩。

  在这段采访中,刘慈欣说:“像电力系统这种工作,你必须按时去上班,坚守岗位,然后你就可以在那里写作了。我相当大的一部分写作都是在岗位上完成的,因为在岗位上写作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

  对此,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国资小新回复说:“之所以要深化改革,就是因为过去一定程度上存在您说的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还是改革好,企业能专心搞发展,您也能专心写小说。如今,咱们的特高压已经成了响当当的国家名片,您也成了中国科幻界的领军人物。欢迎您常回娘家看看,再体验一把。”

  虽然一些网友对此颇有情绪,但针对刘慈欣本人的并不多。其实大家只是借着这个由头,来发泄对某种现象的不满情绪。一些国企工作效率不高、人浮于事的现象,一直以来备受诟病,但一个理性的舆论空间,应该学会就事论事,如果只是拿着刘慈欣此前的只言片语说事,其实意义不大。刘慈欣在写科幻小说出名后,依然长期坚守在电力工作的岗位上,这说明他对这份工作是热爱的,否则也没必要“耗在里面”。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因为刘慈欣所谓的上班“摸鱼”,就否定了其科幻作品的价值,他是中国科幻小说领域最出色的作家之一,这点早就得到了圈子内外的认同。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刘慈欣的成功,就对那些国企中存在的人浮于事的弊病置之不理。从就事论事的角度,舆论理应学会理性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

  其实,科幻小说在国内长期以来都处于文学圈的边缘。纯文学圈认为这是类型文学,不算纯文学,而通俗文学圈则把言情、武侠乃至玄幻当成主流。长期以来,只有一小部分真正的科幻爱好者坚守着这块阵地,从《新中国未来记》到《珊瑚岛上的死光》、《小灵通漫游未来》,把这一脉科幻文学谱系一点点传承下去,刘慈欣就是其中的代表。

  众所周知,离开现实经验的文学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三体》也好,《流浪地球》也罢,其中缜密的理工科思维构成了所谓的“硬科幻”逻辑,而这也跟刘慈欣的日常工作密不可分。他作品中常见的宏大叙事、集体主义情结和奉献精神,与其电力工作中的思维方式一脉相承。可以说,如果他离开了“电工”的工作经验和思维方式,或许就很难创作出这样的作品。

  因此,没必要对刘慈欣之前这段话如此情绪敏感,应当看到它的背后只不过是集体情绪的一种发泄。更何况,刘慈欣后来也回应称,小说是在业余时间创作的,并没有耽误工作。与其在这样一些小问题上争论不休,不如把目光聚焦在中国科幻文学的未来发展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幻作品的水平高低,不只是文学圈或影视圈内部的问题,也体现着国民的科学精神和对未来的想象力。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越是经济和科技发达的国家,其科幻作品就越流行,出色的科幻作品也更多。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拥有广泛的科幻读者、观众,以及民众长期对科幻的热情与信心,则是最主要的因素。最近几年,随着《三体》《北京折叠》《流浪地球》等科幻作品从“小圈子”里走向更广阔的舆论场,中国科幻事业的确发展迅猛。但相比发达国家,我们的科幻事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此,舆论理应保持足够的热情与信心。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