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一分的都是牲口”?不,这是观众的权利|荔枝时评

2019年02月11日 14:06:24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从易

  (作者从易,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文化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记得年前刷屏且好评如潮的短片《啥是佩奇》吗?它是大年初一上映的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宣传片,在豆瓣有近3万人评分,评分高达7.6分,间接带动《小猪佩奇过大年》的预售额突破3000万元。当时就有网友担心“宣传片比正片好看”,没想到这样的“惨案”真的发生了。

  《小猪佩奇过大年》上映后差评不断,其首日票房5800万,第二日就只剩下2200万,跌幅超过70%,到了大年初六即春节档最后一天,其单日票房已经500万不到。《小猪佩奇过大年》目前豆瓣评分4.1分,是春节档8部新片里口碑最差的,豆瓣热门短评堪称大型一分现场。

  面对观众给出的负面评价,该片导演张大鹏转发了一篇影评,疑似表明自己的态度。这篇影评给电影打出满分5分的高分评价,开篇怒斥“评一分的都是牲口啊”(现在这句话已经删除),并写道:“我们长大后都忘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当影院里孩子嬉笑不止的时候,独自观影的年轻人们毒眼对视,觉得孩子影响了自己的体验,真的畜牲。儿童动画,电影的定位很明确……电影的观众是孩子,然而没有一个评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打分的。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这篇影评的逻辑是:《小猪佩奇过大年》是一部儿童电影——大人评分时应该站在孩子的视角而不是成人的视角——孩子们看电影时笑了——《小猪佩奇过大年》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以此逻辑推演,如果有成人给电影差评,就是忘了自己曾经是孩子,就是以成人的眼光“毒眼对视”,最后便自然地得出“牲口”的结论。

  这个逻辑充满漏洞,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儿童电影是以儿童为主要受众,但这绝非意味着,大人失去了评判权;更不意味着,只要孩子们喜欢,就意味着这部电影是成功的。

  事实上,任何经典的儿童文学、儿童影视,都是超越年龄层的,它虽然更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但同样能够打动成人,因为任何伟大的文艺作品都关乎真善美。这也是为什么,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的童话也有那么多成年读者,《小猪佩奇》或者一些好莱坞动画片也受成年观众喜爱。

  而儿童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与其说他们喜欢经典儿童文艺作品的“内容”,毋宁说,他们喜爱的是符合他们这个年龄审美水平的“形式”。因此我们看到的儿童动画片,大多使用红、黄、绿等饱和度极高的颜色,这是因为鲜艳的颜色构成了孩子对世界的基础感官,更容易刺激儿童的大脑;而在配乐和配音上,儿童更喜爱的明快的音乐、高亢欢快的配音……换句话说,只要一部动画片有这样的“形式”,内容又不大复杂,它们就轻易可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这让人想起去年这个时候曾引起全网关注的儿童邪典视频,这些邪典视频包装成儿童动画片形式,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因为算法的推送,它们还让一些儿童对此“成瘾”了。

  由此可见,孩子喜欢的,不一定就是好的,恰恰相反,它有可能是邪恶的。这才凸显出成人评判权的重要性。家长必须为孩子把好关,帮他们分辨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让他们从小接受经典的熏陶,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和人生观,而不是被邪恶的东西所误导。

  捋清“评一分的都是牲口”的逻辑错漏,将评判权还给成人后,再来看《小猪佩奇过大年》的成色,它到底是一部值得几分的电影?

  大年初二,笔者也携带着侄儿观看了电影。电影院的小孩都看得很欢乐,但包括我在内的成年观众大多都低着头玩手机,因为真的太烂了,成年人真忍不了。一开始我以为该片是部动画片,结果不是,它是真人表演与动画相结合的电影。几个大人和两个小孩组合成一个家庭在那边尬演,其间穿插着几部几分钟的《小猪佩奇》动画短片。而更可怕的是,真人的情节与动画片之间的关系完全割裂,它们胡乱拼凑,毫无电影感。孩子们笑了,不是电影拍得好,而是影片的幼稚(包括电影中成年人的表现)符合他们的认知,但这样的作品称不上电影,对于孩子来说,也没有什么熏陶或教育意义。

  坦白地说,成年观众怒打一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电影营销太过夸张,结果名不副实,自然遭到反噬;二则,春节档的儿童电影主打观众虽是儿童,但成年观众被儿童“捆绑”,他们也间接地成这类电影的主流观众。这个时候《小猪佩奇过大年》于他们而言不是儿童作品,而是一部普通电影,他们当然有权根据个人审美和喜好给出评价。打一星,是他们正当的权利,也是成年人正常审美的体现。因为《小猪佩奇过大年》从电影角度评判,真的也就值一星。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