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节,我们留苏没回家乡。不过,我们在苏州饶有兴趣地按着老家的年俗热闹了一番,同样过得有滋有味。
我老家在无锡梅村,那里的年味是从做年糕开始的。很多人对梅村的印象就是沪宁高速上有个梅村服务区。其实,它与一个著名的典故——泰伯奔吴有关, 泰伯在梅里(今梅村一带)建“勾吴”国,筑“泰伯城”。
做年糕是体力活,所以必须得等家里的男人们(我的叔叔伯伯们)歇年了才能做。女人们早早把糯米、粳米按比例洗好沥干磨成的粉蒸上锅,蒸熟之后就是男人们的出场时间了:用力地压揉搓,最后搓成一长条扁扁的糕,用棉绳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最让人幸福的事情就是把刚蒸好的年糕刚倒出来是,孩子们就可以去揪一点小圆子出来吃,“烫烫的,甜甜的!”小时候那就是过年最幸福的味道了。不过,自从老家拆迁之后,家里就没有那么大的地方可以来做年糕了,幸好拆迁小区里有专门卖年糕的。年前,老妈就专程回老家买了几条年糕,“过年必须得有年糕!”老妈对于传统有着难得的执着和坚持。
在老家,过年是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祭祀、贴春联和吃年夜饭。祭祀在我小时候是我奶奶负责的,奶奶之后,这件事就交到了我老妈手上。蛋饺、肉面筋这些复杂的年菜都是从前一天下午开始准备的,第二天一早就开始做一些象征着吉祥好运的菜,比如说,豆芽(象征如意)、红烧鱼(象征年年有余)。等菜全部做好后摆上桌,摆上酒盅、筷子,点上香烛,祭祀就开始了。席间要斟三次酒,向老祖宗磕头,酒过三巡就上汤、上饭。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祭奠老祖宗,同时又期盼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这是老家人最朴素的新年愿望。我负责的是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贴春联,同样也是非常有仪式感的一件事情。贴春联必须要在除夕当天,我们家都是在除夕下午,春联可以买来现成的,不过如果是手写的那更佳,今年我的春联是我选好了内容请单位的书法家同事写的,“哟,这春联谁写的,字写得真好!”路过的邻居看见了都艳羡不已。年夜饭是所有年味中的重头戏。今年的年夜饭在饭店里吃的,让辛苦了一年的老妈吃上一顿现成的年夜饭,饭店的菜多得跟小山一样堆起来,所有寓意“年年有余,来年好运”的年菜——鱼、鸡、肉一应俱全,而且饭店还安排了表演,可谓年味十足。连之前一直喊着“在外头吃年夜饭没有年味”的老妈都感慨道:“在饭店过年也挺有意思的。”
新年的钟声在一道道年菜、一杯杯美酒、一声声祝福中响起,期间还穿插着来自老家亲戚的祝福、红包……这一刻,家在哪里,年味就在哪里!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