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闪亮青山间
【新春走基层·围炉思年话变化】
2月1日,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高湾村“月亮湾小筑”民宿老板赵钰英正忙着包粽子、杀鸡鸭,准备迎接春节的第一批客人。去年春节,“月亮湾小筑”首次对外开张,一周时间光吃住就带来2万多元收入。“年前客房就预约满了,后来的客人我们就介绍到村里其他民宿了。”赵钰英高兴地说。
两年前,高湾村所在的回山镇用“以房入股”模式实施空旧房民宿改造。当地十几户村民用房子参股,不做房东做股东,保证了村民收入,也坚定了投资人的信心。“蟠龙客栈”“月亮湾小筑”等特色民宿让村庄红火起来。“村民占35%的股份,除了每个月保底收益4000元,每家还能分红3000多元。”回山镇党委书记胡斐渔告诉记者。
被同步激活的,还有村民的理念。在镇党委、政府主导下,高湾村成立高湾旅游公司,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对民宿实施整体升级改造,建成观景平台、骑行道等基础配套设施,打造水果基地150余亩,从餐饮、住宿向鲜果采摘、农事体验等延伸。“去年仅乡村旅游就给村里带来15万元左右的集体经济收入。”胡斐渔告诉记者。
受到高湾村的启发,回山村深化以房入股,打造红色古村落旅游基地,屯外村尝试土地入股,打造田园综合体。整个绍兴沉睡的老房纷纷被唤醒,资源激活了,村民的生活闪亮起来。
在诸暨,新泽湖村“原乡谷”项目激活80幢2万平方米闲置农房,流转800亩水田、3000亩山林,计划打造休闲旅游综合体;草坞村租入闲置农房,改造成“红心租”乡村旅馆,低价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已改造房间50多间,村集体年增收20多万元,出租农户年增收1万元以上。
在嵊州,“何家坞”品牌连锁民宿已在里南、雅璜等乡镇改造闲置农房3000多平方米,把泥墙房激活成精美的避暑房,让废弃的土房化身为咖啡馆、茶水吧。民宿老板李培君邀请附近群众一起包粽子,线上销售了5000多个。
在最早试点的柯桥区和上虞区,一方面继续深化农村确权赋权改革,开展农村产权交易,打通城乡资源流转通道;另一方面,开始推进“农房唤醒”2.0版本,通过网络公益平台,进行农房信息采集、审核、发布、交易。据不完全统计,绍兴市在“乡愁网”“乡路网”和“共享小院”3个平台上,累计上线推介闲置农房2937宗、77.24万平方米,流转交易1397宗、34.69万平方米。
目前,绍兴全市已激活闲置农房9962幢、114.35万平方米,激活土地、山林14145亩,带动农户就业9339人,吸纳社会资本22.61亿元,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723万元,农户租金收入6781万元,20余个自然村整村激活或正在激活。
(本报绍兴2月2日电 本报记者 俞海萍 陆健)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