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中国科幻蹒跚起步|荔枝娱评

2019年01月30日 11:00:00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半辈子 

  (作者半辈子,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娱评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电影《流浪地球》的点映上,原著小说的作者刘慈欣挺激动,直言中国科幻在今天终于起航

  我能理解刘慈欣的这份激动,作为可能是最著名的中国科幻作家,他的作品影响力正在超越类型和国界,而成为巨大的影视潜力IP。然而,刘慈欣作品的影视化,却一直不算顺利。

  《流浪地球》是刘慈欣的中篇小说,本身篇幅不大,也不怕剧透,它的设定为太阳系即将衰亡,为了生存,人类在地球上安装了巨大的推动器,庞大的地球成为了流浪的方舟,驶向了前路未卜的新家园。

  刘慈欣的作品里,常常会设置人类往哪里去的主题。在《流浪地球》里,人类在绝望的末日压力之下,规划了需要100代人的流浪之旅。和好莱坞科幻片里的末日设定不同,人类并不是逃离地球,而是把地球本身作为了流浪的方舟。这个故事隐藏了一个很中国化的主题,那就是家是无法被放下的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家庭即是缩小的国家,亦是最小单位的宇宙。在电影《流浪地球》里,这成为了贯穿始终的主题:人类无论陷入怎样的绝境,面临如何的绝望,守护家园,团结家人是不变的主题。

  这个主题非常精彩。我们不妨把《流浪地球》和好莱坞的《2012》比较来看。在《2012》里,好莱坞也做了一个全球毁灭的末日设定,美国人为此规划了诺亚方舟的逃亡计划。整个故事就建立在美国式的个人奋斗上,男主角一家经历了生死考验,最终踏上方舟。在这背后,是典型的美国式价值观输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生存机会。

  《流浪地球》的主题,需要解决的第一问题是:如何合理化中国人救地球的故事,以及输出中国式的价值观。为此,郭帆导演的团队做了再创作,给出的答案令人欣喜。无论是天上的宇航员刘培强,亦或是地面的小分队,所有人的行为动机,都紧紧守住一个出发点:保护家人,守护家园(既是具体的家庭,亦是所有人的地球)。

  这个主题是中国式的,电影中每一个催泪点,都从这里出发。吴孟达扮演的老人韩子昂,为了救起两个孩子,宁愿牺牲自己。李光洁扮演的军人王磊,一切以任务目标为重,看似冷酷无情,但其实他最大的软肋,恰恰情如亲人的队员们。主线的故事,是宇航员刘培强和孩子刘启之间的父子关系,两个人因为天上地下而隔阂,却又在绝境里彼此关爱,最终达成了和解。

  郭帆导演没有把民族情绪无限放大,而是把中国人的行为紧紧绑在家庭主题上,给每个人充分的易于理解的出发点。

  在剧情上,电影的再创作程度很高。要知道,刘慈欣的小说仅能提供一个流浪地球的科幻设定,其中并没有有血有肉的人物,亦或是类型化的故事。郭帆团队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个略显枯燥的硬科幻,落在一个易于理解的故事上。因此,这部电影的实现,是典型的灾难片做法。这类电影往往有一个毁天灭地的灾难背景,故事的主人公则孤立无援,需要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这个任务的结果,与解决灾难危机息息相关。

  类型片成熟有效的套路,正是影像艺术的长项。电影的类型再创作,给了观众一个友好的进入方式。你是否是刘慈欣的读者,是否读过小说《流浪地球》,都不会造成任何的观影困扰。

  称赞的部分说得多,也要提一些批评。在科幻片的硬指标特效制作上,《流浪地球》以有限的资源,创造了中国电影工业的新高度。即便如此,作为熟悉好莱坞科幻片的影迷,仍能看出差距。刘慈欣的原著想象里,尽是工业机械感的描述,假如以好莱坞的科幻特效作为参考标杆,这部影片的特效制作仍显塑料感在电影结尾的段落里,本应是星球级别的大爆炸,导演却把主线放在人物线上。这样的处理固然是以情动人,但这又何尝不是对特效短板的回避。

  比硬实力更大的问题是剧情。在灾难片的核心人物设定下,天地两条线的目标虽然明确,但互动却差强人意。在中国家庭式的感召之下,所有地球人团结起来,这段本来也可以更好一点。

  总而言之,《流浪地球》并不是完美的科幻灾难片,相较于好莱坞的成熟制作,这部电影在特效和剧力上仍有瑕疵。但是,刘慈欣和郭帆团队以中国人的情感视角,杀入了一个解救地球的类型片领域,称其为中国科幻起航之作,当之无愧。

  春节假期,荔枝锐评将推出系列娱评,讨论假期热映的电影。有没有你感兴趣的?可以在留言里告诉我们哦~欢迎“点单”~新年快乐!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