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祸害”的终结,需要时间和角色的换位|荔枝时评

2019年01月22日 16:28:49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张田勘

  (作者张田勘,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学者,媒体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父母皆祸害”是一个有共同遭遇的青少年组群,201078日出版的《南方周末》将这个7000人的豆瓣小组引入大众视野。由于遭到批判,这个群组被“雪藏”已有半年,从鼎盛时期的12.3万成员变成了12万。在11年后的现在,小组中已经有人从过去的与父母不共戴天到与父母和解,但是,正如流水一样,也有00后开始活跃。

  之所以有人与父母和解,其实就是时间和角色换位体验的结果。80后的年轻人结婚生子后,体会到了做父母的艰辛和不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因此有了与父母和解的基础。儿女与父母的相互理解带来了和解。而比和解更重要的,是无论父母还是儿女,都要学习。没有人能天生地当好父母和子女。在养育儿女上,尽管有千百年来的人类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每个人还是需要重新学习,因为每个世代都不同,每个家族也不同。

  “父母皆祸害”小组之所以认为父母皆祸害,有几大理由:直接肉体伤害,间接人格伤害,家庭状况造成的情感伤害,父母间的矛盾、争吵、家庭暴力或对孩子不关注、冷漠造成的伤害,遭受血亲猥亵、性别歧视等其他精神和身体伤害。

  这些当然是孩子憎恨父母的理由。如果有父母确实做了这些,需要检讨、改正。这就是做父母的学习过程。但是,如果认定所有的父母都是祸害,同样是做孩子的偏激。也因此,共青团中央曾摘录“父母皆祸害”小组内一些极端的言论并评论,这个小组“覆盖数十万人,难以想象,负能量在这样的密闭空间中如何发酵、腐化、侵蚀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心理,成为畸形价值观成长的温床,甚至极大提升了青少年自残、自杀等现象。”

  这种批评可能不会被“父母皆祸害”小组成员认同,但是,当曾经的幼稚少年成为父母之后,就会体会到,当初把所有父母都当成祸害不只是不公平和不公正,而且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父母固然需要学习,但子女同样需要,因为年轻一代的可塑性更强。

  世界上几乎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所有的原生家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这些缺陷既包括父母的性格弱点、行为方式,如对子女的直接肉体伤害、间接人格伤害等,也包括原生家庭的物质条件。大多数人都只能投胎于有着种种缺陷的原生家庭,让浑身充满缺点的男人和女人充当他们的父母。

  而且,所有的原生家庭其实都是从上一代和更上一代遗传而来的,具有无法摆脱的生物印记。从基因的角度,每个人几乎都是上一代的翻版,而父母的缺陷也同样来源于祖辈。

  因此,当每个个体意识到原生家庭的缺陷时该如何办?这其实就是作为子女更需要学习和成长的地方。这一点尤其需要公共教育或启蒙教育来补充和实施。比如,美国公民读本的第一章除了谈如何做一个健康的人、了解你和你的个性、如何与他人相处和做个好公民外,就是谈家庭的差异。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家庭,而且家庭都有种种问题,解决家庭中的问题非常不容易,幸福取决于你的生活方式、取决于你对家庭成员的关心和爱。这其实就是对待原生家庭,尤其是对待有缺陷的原生家庭时的基本态度和做法。

  遗传和原生家庭的环境固然很重要,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人生方向的,本质上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们自身。原生家庭不可以选择,但是,你可以选择成为与父母不一样的人,尤其是与他们的缺陷决裂,而非指责痛骂原生家庭,并与父母决裂。因为后天环境是塑造一个人的重大因素,并且遗传学的新认知也发现,做一个与父母不同的人是完全可能的。

  所以,当子女做了父母之后,更能从情境、事实和感情上换位思考,原谅父母。而当每个个体意识到原生家庭的种种缺陷,并以极强的动力,努力去改变自己以及自己的处境,他便可以在自己这一代的节点上,终止缺陷的轮回,迎来整个家族的前进,并由此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