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孤独终老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019年01月17日 14:28:25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 smooth

  文/戚宛珺

  (作者戚宛珺,“荔枝新闻”特约作者;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春节将至,又到了阖家团聚的时候。春节相聚是一年中温馨的时刻,也给不少异乡游子带来了甜蜜的负担——大龄逼婚,同辈比较,各种负担与压力伴随着重回大家庭接踵而来。也难怪不少都市青年会感慨“一个人的自由真好”。  

  我想起了之前过年时,在高铁上读完的《无缘社会》。天天漫不经心把“大不了以后孤独终老”挂在嘴边的我,好像在书中看到了未来的自己,不小心哭花了脸。

  火车到站,和朋友汇合后讨论了一番,与忧虑重重的我相比,他显得积极乐观,不耐烦地告诉我“你想太多”。

  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自信,让人们觉得在这个高度现代化的社会,我们能顺顺利利等来儿孙促膝,平平安安迎来寿终正寝?

  《无缘社会》是一档日本电视台NHK制作的特别节目,本书是它的文字记录,讲述了一批在大都市孤独老去,面对死亡的人们。

  “无缘”就是缘分的断裂,在社会网络上自成一点,丧失了与他人的联系。

  高龄、失业、无子、不婚,远离家乡,离群索居,他们在世时多是踽踽独行,消失时也无人知晓,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而每年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道路的日本,则被称为“无缘社会”。

  书中的材料都是真实案例,平淡的讲述显得触目惊心——东京彩虹大桥下漂浮的无名尸体,被自己的孩子遗弃在老屋里的父母骨灰,和父亲的遗体共同生活半年冒领养老金的儿子……

  听上去很是骇人,但当我们跟随制作团队探访个中缘由,更多的是悲伤与无奈。一切的核心从“不愿给别人添麻烦”的思路开始,一种闭塞又别扭的民族性格。

△ Danna Sladjana

  我一直觉得高度冷漠的社会并不赖,比如北欧,不去关心别人怎么想,所以能活出自己的样子。之所以可以避免人际交往,是因为社会保障高度发达,无论是有个性的人,还是有缺陷的人,都能被接纳、包容,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路径。

  然而,一切都是翻转硬币的两面,每种选择都有阴影。《无缘社会》是一个参照,没有说教和煽情,冷静地帮助你看待正在发生的事情。

  首先,当我在羡慕他们“一个人能够安心生活”时,“一个人孤独地死去”已成为他们的社会问题。应该庆幸,有人走在我们前面;同时,有一个用心的制作团队,记录了这些被大众遗忘的“无缘死”。

  他们从寥寥几字的讣告中回溯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去认识走访那些渐渐老去、选择独身的人们。最终,我们发现:兢兢业业也会遭遇突然失业,努力经营也难免面临家族分离。婚姻和事业,都不是万无一失的保障。甚至可以说,“孤独的死去”注定是每个人的宿命。

△ Ramón Espelt

  其次,制作团队没有得出简单的结论,试图用共情来解决一切问题。全文都透着对老龄化、少子化社会的忧思与不安,但他们既没有呼吁大都市青年全部回老家种地,也没有逼迫大龄未婚青年结婚生孩子。

  这些都是解决问题最简单的办法,但情感和道德的绑架,是放弃探索的倒行逆施。制作团队的目的,是分析问题的成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如何在一个现代化社会,让一个人既能独自安心生活,又能有尊严地死去。

  最后,不得不佩服制作团队以及收看节目观众们的同理心。他们不会把这些“无缘死”的案例当做个别现象去评价,站在高处去指责或是评判,而是设身处地想一下,关照一下自己。如果说是人情冷漠导致了日本的“无缘社会”,那这种同理心又是什么呢?

  是温度。

  与暴力驱逐、权利侵犯、人身伤害相比,“无缘死”事件是微不足道甚至温柔的,但这一现象依旧引起了媒体、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在这些“孤例”当中发现自己,看到自己,并想办法去改善现状,我认为这就是社会进步的力量。

  如果说现代化进程导致了人们背井离乡、人际关系疏离淡漠,但我仍旧愿意相信,人们在努力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无缘社会》就是一项证明。面对周遭的不幸、旁人的痛苦,人们能够从原先的“不知道、不了解”;到“看不见、不关心”;再到去“发现、记录、思考”,这是一个积极的转变。

  当我们学会放下自私,体谅别人,那一定是更加成熟了,每个成熟的人贡献一份理性思考,付出一点实际努力,健全的制度就会更有保障。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