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老渔民“仙人指路”,31旅抢滩突围

2019年01月13日 14:29:57 | 来源:淮安新闻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一面临海,三面被围,危急时刻瓜棚里遇见老渔民,全旅官兵在海水涨潮的最后时刻压线突围……今年94岁的吴俊,将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都贡献给了新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在35年戎马生涯中,最让他记忆犹新的便是在琼港那次死里逃生的经历。

  部队被围陷绝境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全国战略反攻的序幕。但此时,苏中战场的国民党仍占很大优势,凭借其占据的城镇和交通线,加紧对解放军进行清剿和扫荡。坚持在苏中战场的第11纵队面临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活动范围也被压缩在东台沿海很小的区域里。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计划,纵队首长决定向敌后进袭,打乱其部署。吴俊所在的第31旅,便奉命挺进南通地区,部队沿着东海边夜行晓宿,经过四个晚上的强行军,于7月5日进入如东境内隐蔽结集。

  在31旅集结的同时,纵队步兵第93团突然向南通境内的三余镇发起进攻,干净利索地打了个漂亮的歼灭战。不过,这一胜利也让敌人知晓了11纵队的主力行踪,他们很快发现31旅的位置,于是迅速领兵南返,企图进行围歼。危机时刻,31旅火速北返,经过两天急行军总算摆脱了堵截,但就在部队行至王家潭以西小洋口时,发现这里已经被敌人抢先占领,这是31旅回到根据地的必经之地,被占领意味着部队陷入了三面临敌、一面临海的绝境。

  渔民指路迎生机

  “我记得那时天降大雨,部队就在大雨中原地待命,当时大家心情就像这天气一样,很沉重。”吴俊当时是31 旅民运科的成员,主要负责部队和地方群众的联络工作,危机时刻他突然想起抗日战争期间曾有一部份新四军就是从王家潭直接向北经过几个海汊到达琼港(我根据地),不过,这条“道路”十分隐蔽,没有专人带路根本发现不了,而且一旦遇到涨潮,便无法通行。

  吴俊将自己掌握的情况向上级反映,最终被领导采纳,部队决定从海滩突围。“跨过海汊到琼港的路我们没人走过,当时民运科长便带着我和另一个战士冒着大雨寻找引路人。”在漆黑的夜幕下,吴俊一行深一脚浅一脚地翻过海堤,在堤南路边看见一个瓜棚泛着微光,“走到瓜棚外,我喊:‘棚里有人吗?我们是解放军。’很快一个50岁左右的老渔民走出棚子,当知道我们来意后,他当即说,自己不久前刚刚来回走过一趟,对路很熟,并且愿意给解放军带路。”吴俊说,当听到这句话时,自己悬着的心才总算放了下来。

  突围抢在涨潮前

  其实,有人带路只是整个行动成功的开始,接下来31旅要和时间赛跑,他们在老渔民的带领下急速向琼港方向前进。在黑夜里大雨中,部队走了近4个小时,但第三个海汉还没有完全通过。“老乡提醒我们说,海潮快来了,必须再加快速度,否则就过不去了。”

  吴俊回忆说,当时他们将行军的速度提升到最大,但到最后一个海汊时,海潮开始来临,部队已经无法正常步行通过,为此他们三至五人分一组,体力强、会水的战士帮助体弱和不会水的,有的战土将绑腿绳解开结成长绳,几个人为一组栓在一起,才顺利通过。经过一夜的强行军,部队终于到达琼港基地。吴俊回头望去,涨潮的茫茫大海已将来时的路淹没,此时,全旅近五千官兵已脱离了危险,只是在涨潮时,飘走了一些物资。

  吴俊说,这次突围经历非常惊心动魄,堪称绝处逢生。后来,他们马上派人想找到这位老渔民,向他表示谢意,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他。“全国解放后,我们旅的首长还曾通过地方各级政府多方查找,但仍无音讯,这个老乡在我们最危急的时候帮了我们,后来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后来他的故事在当地群众中流传开来,大家都把这说成是‘仙人引路’。”

  群众托起新中国

  吴俊说,在35年从军生涯中,自己长期在民运科工作,和老百姓打交道最多,深知新中国的建立,离不开许许多多像老渔民这样的普通群众,“我们和国民党的装备没法比,但老百姓心向着我们,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就拿解放涟水来说,当地老百姓自发给我们提供担架、推车等物资,这些战争背后看不见的支持,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关键。”

  1979年,吴俊退伍转业到市第二人民医院担任党委书记,1985年光荣退休。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吴俊始终心向祖国,医院只要上党课,他总是风雨无阻,从不缺席。2008年,吴俊从电视上得知汶川发生大地震,他和老伴第二天就来到市老干部局,将2000块钱捐出,后来又向单位党组织交纳了1000元的特殊党费,支援灾区。吴俊说,“他的命是老百姓救的,我们的新中国也是无数群众托起的,自己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