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常住人口控制在130万人以内;
内部通勤时间不超半小时;
拓展区覆盖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
首设战略留白地区,划定建筑高度分区;
不搞大规模房地产开发;
副中心与北三县将统一规划、政策、管控和标准;
副中心和北三县交界地区严禁大规模开发房产。
1月3日,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的批复公布,这也是中央层面批复的首个控规,今日规划全文发布。
城市副中心为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未来将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新时代的精品城市。
知道君第一时间拿到城市副中心控规全文,先来给大家摘干货划重点:
01 空间
形成“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一带即依托大运河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形成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一轴即依托六环路建设功能融合活力地区,形成一条清新明亮的创新发展轴;多组团即依托水网、绿网、路网,形成12个民生共享组团和36个美丽家园(街区)。
将确定空间刚性管控边界,包括划定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河湖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等。推动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两线合一,遏制城市连片蔓延发展。
还将确定城市品质管控分区,包括将划定建筑高度分区、建设强度分区、建筑风貌分区以及城市色彩分区等。在高度管控方面,基准建筑高度原则控制在36米,基准高度管控区占城市副中心总面积约70%以上。高层建筑管控区占城市副中心总面积控制在3%以内,原则上新建超高层建筑高度不超过200米,形成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
组团街区划分示意图
02 规模
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建设用地总规模(包括城乡建设用地、特殊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及部分水利设施用地)控制在11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左右,通州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75平方公里左右。
将适度提高居住及其配套用地比重,改善人居环境。城市副中心规划地上建筑规模控制在1亿平方米以内。
另外,规划范围为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总用地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加上拓展区覆盖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
用地功能规划图
03 市级行政中心
将构建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主副分明、运行高效的城市治理新格局。适度引导相关政务功能向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布局,构建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功能大集中、小分散的布局模式。
功能分区示意图
04 人口
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就业人口规模控制在70万至75万人,人口密度控制在0.9万人/平方公里以内。到2035年通州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00万至205万人以内,就业人口规模控制在115万至120万人。
城市副中心将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到2035年承接中心城区40万至50万常住人口疏解。
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示意图
05 住房
不搞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保持房价平稳、合理、可控,适当提高以公租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和以共有产权为主的政策性住房比例,制定精准的政策保障措施,满足中心城区疏解人员的安居需求。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的管控和引导,在重点功能区周边混合配置公寓,整合周边乡镇用地资源,动态调节住房供给,实现城市副中心住房供需平衡、职住就近平衡。
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示意图
06 交通
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绿色出行比例将达80%以上,内部通勤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绿荫率达到80%以上。依托城际铁路网络,实现城市副中心1小时直达河北雄安新区,15分钟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建立市民中心-组团中心-家园中心-便民服务店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5-15-30分钟生活圈。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
交通场站布局规划示意图
07 教育
城市副中心各组团引入优质学校,引领形成教育集团品牌,拓展区补充完善优质基础教育设施,推动通州区基础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基础教育设施千人用地面积达到2992平方米,通州区达到3068-3336平方米。依托中国人民大学新校区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为城市副中心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撑。
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示意图
08 医疗
建立常规医疗、中间性医疗、公共卫生三大医疗设施系统。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强化康复、护理和基层医疗功能,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纳入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支持发展健康产业,为社会办医适当预留发展空间。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力争达到7.7张,通州区达到7.25张。
医疗设施布局规划示意图
09 生态
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生态空间面积达到总面积的40%,通州区生态空间面积达到总面积的60%以上。城市副中心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100%,绿道约280公里。在一带一轴交汇处,规划建设面积约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对原东方化工厂地区进行生态治理,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依托城市绿心建设最具亮点的市民活力中心。到203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水生态系统基本恢复。
五类滨水空间及游憩节点规划示意图
10 北三县
坚持“一盘棋”谋划,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充分发挥城市副中心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强化交界地区规划建设管理,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严控城镇开发强度,严禁在交界地区大规模开发房地产。在廊坊北三县地区重要功能组团适度预留战略留白节点。积极对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引导适宜产业向廊坊北三县地区转移。依托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发展养老、康复、休闲等产业。
城市副中心位置与区位分析图
接下来,知道君来给大家解读一下城市副中心控规中的几个新提法:
Q1
为何首设战略留白地区?
本轮规划将实行多层次战略留白。城市副中心将预留约9平方公里战略留白地区,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约9%。拓展区预留约30平方公里的战略留白指标,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约16%。
为何设战略留白地区?据悉,为了积极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划定战略留白地区,为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大项目预留空间。这也是北京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首次划定战略留白地区。
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施卫良介绍,在规划期限内,对一些没有看清楚的用地采取战略留白的方式,等将来思考清楚了,再安排进行建设。这种方式为不留历史遗憾、经得起历史检验留下空间,获得各方好评。
Q2
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加上拓展区覆盖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怎样理解拓展区?
通州区与城市副中心共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通州区需要紧紧围绕和对接城市副中心发展,重点发挥一体发展、服务保障和外围控制作用,成为城市副中心重要的补充和支撑。
其中,功能方面,通州区与城市副中心功能联动发展、共同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任务。外围拓展区重点承担城市副中心部分延伸和服务功能,为城市副中心配套部分住房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副中心对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的承接能力。
另外,空间方面,控制引导好城市副中心周边地区,大幅扩大绿色空间规模,严防出现城乡结合部管理失控的问题;管控好通州区与朝阳区、顺义区、大兴区和廊坊北三县地区的交界地区,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避免连片无序发展。城乡统筹方面,充分发挥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带动作用,形成以城市副中心为统领、各乡镇众星拱月的整体城乡格局。基础设施方面,全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坚持城市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向镇区延伸,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体系等建设。
Q3
将城市副中心人口密度控制在0.9万人/平方公里以内是什么概念?
城市密度是一个宽泛和相对的概念。合理确定城市密度,其本质是处理好效率和宜居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最佳的平衡。根据2017年2月通州区五项普查数据,城市副中心现状常住人口约86万人,人口密度约0.55万人/平方公里。规划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规划人口控制在130万人以内,人口密度控制在0.9万人/平方公里。
对照国内外城市建设经验,城市副中心0.9万人/平方公里以下的人口密度低于国际大都市核心地区,如纽约市人口密度1.04万人/平方公里、伦敦城及周边3区人口密度1.15万人/平方公里、东京都心5区人口密度1.21万人/平方公里。
《批复》更加突出强调舒适宜居,不仅仅是指人口密度的控制,而是按照总体城市设计提出的大疏大密城市空间格局,疏密有致,规划在运河商务区等重点地区高密度建设,其他地区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将基准高度控制在36米,塑造舒适有序的整体高度形象,营造具有活力的街道空间,城市空间推广“小街区、密路网”,新建地区推广街区制,街区尺度控制在150-250米左右,创造更加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
Q4
副中心如何建立住房供应体系?
不搞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保持整个副中心房价的平稳、合理、可控。
职住平衡是副中心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副中心要吸纳中心城40-50万人的新增居住人口,同时还要保障现有的80万人的居住和生活,处理好职住关系是副中心规划中的关键问题。
将在产业方面紧紧围绕着副中心对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的疏解,进一步提升副中心的产业发展层级,在运河商务区、副中心站枢纽等问题上,集聚一些高端服务业,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来满足新增的住房需求。
进一步加大住房租赁市场的供给和保障,结合重点功能区的周边,适度配置一些混合功能的公寓,结合乡镇建设也考虑适当配置必要的居住用地和租赁性住房,通过动态调节来保证整个住房市场跟职住的平衡关系。
Q5
副中心如何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更便捷的公共交通,坚持公交优先、绿色出行,构建未来不依赖小汽车出行的绿色交通系统,构建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路网,实现路网密、节点通、快慢有序。
更良好的职住关系,适度提高居住及其配套用地比重,在重点功能区周边混合配置公寓,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加强产业和居住组团之间交通联系,居住区与重点功能区之间轨道一次换乘即可到达。
更优良的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对自然资源实现统一管控,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更坚韧稳固的城市安全体系,应对通州地势低洼的不利条件,构建河湖水系生态缓冲带,综合采用各类海绵城市技术,解决城市防洪防涝问题。高标准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监测预警、预防救援、应急处置、危机管理等综合防范能力。
更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立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以组团、家园为单元完善多层级公共服务体系,结合组团中心和家园中心构建5—15—30分钟生活圈,实现居民从家步行5分钟可达各种便民生活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可享有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30分钟可享有丰富多元的城市生活服务。
Q6
副中心和北三县如何统筹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晓江介绍,副中心与北三县统筹发展,首先要优化区域布局,在空间开发、土地开发、城市发展、产业发展要建立“管”的概念,大家一起齐抓共管。
其次,要共享,北京和周边地区有巨大的发展落差,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公共服务、社会发展,差距非常大。要提升他们的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支教、联合办医的办法,让北三县快速提高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水平,这样会有一种获得感。
在这样一个共管、共享的基础上,我们共同发展。一定要把握发展的内涵、发展的内容,这种发展既能够解决北三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老百姓致富,满足他们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又最大限度减少对北京可能产生的压力。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