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江苏盱眙:40年砥砺奋进 书写锦绣画卷

2019年01月02日 15:28:51 | 来源:淮安新闻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从阴暗潮湿的茅屋、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到新颖别致的小楼,宽敞平坦的水泥路,从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到令人向往的美丽宜居家园!改革开放四十年,一幅美丽宜居乡村的新画卷正在淮安市盱眙县鲍集镇徐徐展开。

  改革开放四十年,让鲍集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53岁的鲍集镇村民胡建国,他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一直呆在村里务农。40年来,小山村点点滴滴的变化与发展,他都历历在目。回想起改革开放之初,他依然清晰地记得,村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几间土砖房。胡建国说:“那时候我们村里相当苦,离镇上特别远,老百姓出进非常困难,肩挑背驮买点东西回来,后来稍微好点了,也要用平车推着来回,那时候到镇上一趟相当于要半天到一天的时间,老百姓的房子就是土坯房。”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开始迎来了光明,与外界的接触也慢慢多了起来。

  到了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鲍集镇依然面临着路难通,发展举步维艰的困境,空守着丰富的青山绿水资源,望山望水兴叹。

  到了2005年,鲍集镇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那一年,鲍集镇经济发展快速,充分利用水网优势发展养殖业,其出产的大闸蟹被注册为"鲍贡蟹"和"梦螺"牌商标。其国内生产总值达3.1亿,财政收入达103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84元。也因该镇招商引资成绩突出,其招商经验在淮安扩大会议上交流,被称之为“鲍集效应”。目前,鲍集镇交通也非常方便,宁徐一级公路和宁宿徐高速公路贯穿境内。

  近年来,盱眙县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连片整合,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既方便了大型机械耕种,也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农民的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鲍集镇抓住机遇,组织党员干部及无职党员深入基层发动群众,大规模实行土地流转,充分整合了该镇的土地资源,实现了农业规模化。据统计,盱眙县鲍集镇的土地流转已达10000余亩。家住鲍集镇肖嘴居委会的丁传波,就是赶上土地流转的热潮,在2016年,他投资1000多万元流转了土地1054亩,成立了大唐果蔬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成蔬菜大棚共计21万平方米,占地330多亩,露地种植700多亩。主要从事蔬菜种植、加工和销售,利用物流配货中心实现订单外销,把产品销售网进一步扩大辐射到苏锡常等城市,2016年冬到2017年春销售量达360吨,产值280万元。在自已致富的同时,丁传波还不忘带领周围的乡亲们共同致富,他与鲍集镇肖嘴居委会36名农户签订了合作种植协议。农民以土地入股,每亩固定分红,年终按果蔬收益情况再分红一次,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农民除了领到固定分红外,还可以到公司打工,此举解决了周边百余名劳动力就近就业,每个家庭收入月增1500——2000元。为鲍集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增收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实施的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是农民、村集体、政府多方获益,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农民集中居住、便于公共服务的大好事。鲍集镇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工作于2017年在先期实施,当年共退出130户并全部完成复垦。2018年该工作在鲍集镇全面展开,共涉及18个村(居),1926户,目前已完成签字1800户,打款1000户,拆除房屋845户,复垦面积600亩,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项目完成后,可退出宅基地约2789.26亩,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增收80万元,退出农户每户增收12万元。家住鲍集镇召四村的村民毛文俊说:“召四村是比较偏远乡村,原本对于我这样老一辈的人没有什么影响。但现在孙子要念书,接送都不是很方便,拆迁以后我打算去县城买房子,方便带孩子念书。”今后两年,该镇还将计划自愿有偿退出6557户,复垦还田近万亩,进一步整合土地资源。促进大田种植,机械化、现代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率。

  盱眙县“虾稻共生”模式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水产养殖的新亮点。鲍集镇现有水稻面积11.26万亩,已完成虾稻共生面积4.4万亩,全镇已形成虾稻共生万亩基地1个,5000亩基地1个,3000亩基地1个,1000亩基地12个,500亩基地7个。目前,鲍集镇已与张家港永联集团签订协议,流转5000亩土地进行虾稻共生。并成立农机合作社,与永联集团合作,投入300万元购买农业机械,为农户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

  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华秋实。盱眙县鲍集镇始终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从推动经济发展上着手,从惠及群众方面改起,把气势恢宏的改革长卷,一笔一画书写在这片土地上。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