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徐佳芸,90后,新媒体编辑,一个小“海归”。每当老外问我:“嗨!徐,你家乡最著名的建筑是什么?”我的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总是它——南京长江大桥!坐着火车穿行大桥,被老爸扛在肩上走过大桥,在大桥上拍一张全家福,谁还没有些关于大桥的回忆呢!当我听说整修了27个月的大桥要重新恢复通车的时候,我想和同事们,一起为大桥献上一份小小的礼物。我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策划这个连续手绘拍摄8个小时的创意视频《我们的南京长江大桥》。这里面有我的故事,也有你们的故事,希望你们喜欢。
90后手绘视频 5分钟穿越大桥
1968 姜正云:我们亲手建设了大桥
为中国人争气的桥!
响应号召,投入建设
1968年,正在南京气象学院读书的姜正云响应号召,投身到一项伟大的工程中,他和同学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五万名劳动者一同建设的就是南京长江大桥——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真的是很给力!
桥二代 马丽霞:从小就和大桥在一起
自小生长在桥下,每一次和外宾介绍大桥都饱含深情
自己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大桥
马大姐说,在她出生的那个年代,许多小伙伴都叫“长江”、“大桥”。还有的干脆就叫“桥墩”、“钢梁”、“铁柱”。当年,粮票、邮票上有大桥,脸盆、水杯上是大桥,就连爸爸买的自行车,也叫大桥牌。
1979 耿忠:离开去插队,回来上大学
大桥见证了
人生最重要的节点
人生最重要的时刻,都经大桥而过
1979年,插队知青耿忠参加了高考,从大桥离开家乡的他再一次走过大桥,走进了大学的校园。
1986 刘然:为了大桥,爸爸妈妈换了彩电
去大桥欢迎外宾 爸妈为此买了彩电
外宾参观大桥,我在队伍里好自豪
刘然,1978年出生的“改革开放”同龄人,1986年,刘然和同学们作为南京长平路小学少先队员代表,在大桥上热烈欢迎来访的外国元首。大桥开通后的二十年里,先后“接待”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为了收看儿子上电视的新闻,刘然的爸妈把黑白电视机换成了彩色的。
1992 林琨:大桥在我的镜头里,在我的记忆里
大桥,
是镜头里最美的图景
大桥上来来往往,生活蒸蒸日上
林琨,南京城市摄影队的成员。曾经是南京热电厂职工的他,每天都往返于大桥之上。1992年11月,南京长江大桥南引桥的玉兰灯柱上,第一次出现了广告牌。上下班的班车里,此起彼伏的BP机声变成了“喂喂喂”的呼喊声。胶片相机、数码单反相机、无人机,他一直在记录着大桥。
2010 连毅:每天坐火车上下班,过大桥两次
如今
感觉上班时间比住南京的同事还短
双城记,从“好邻居”到“一家亲”
连毅,2008年,在南师大读硕士。两年后,留在南京工作。每天都坐着火车跨越长江往返于老家滁州和南京之间。铁路一步步提速, 80分钟、40分钟、18分钟,“中国速度”让相距90公里的城市从好邻居变成了一家亲。
2016 暂别大桥
这么多年来,
它第一次这么安静
暂别,为了再见!
2002年,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了2000万辆,城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南京长江大桥超负荷运转。到了2013年,大桥日均车流量已经达到了9万多,超出设计能力8倍之多!长江大桥太太太堵了!
长江经济带、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如火如荼,为了缓解大桥的压力,南京建成了9条过江通道。工作了将近50年的大桥,终于可以休个假了!
2016年10月28日,细雨绵绵。22点,南京长江大桥开始全封闭维修。落成了近半个世纪,每天车水马龙的大桥第一次这么安静。
新时代的大桥建设者
他们,让大桥换新颜
王明亮、刘洋、张武……中铁大桥局参加大桥维修的工程人员,主桥第一块桥面板切割成功、更换新增3万多颗铆钉、新桥面沥青敷设……新时代的中国工匠在27个月内让大桥精彩重现。
2018年12月10日,1495盏白玉兰灯重新点亮。
从12月26号开始的两天半里,
大桥向市民开放参观,
数万人涌上桥头,
只为早一点见到新生的它。
今天,大桥恢复通车啦!
1968-2018,
50岁的南京长江大桥已经做好了准备,
以全新的面貌,融入新时代!
视频中出现的老物件均来自 南京长江大桥老物件收藏家 马志方
部分视频素材来自 南京市公安局江北新区分局
部分视频素材来自 南京城市摄影队 张健
部分照片素材来自 南京城市摄影队 林琨、薛晓红、刘晓光
拍摄支持 全仲贤
儿童声音素材来自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 二(4)班张纪和
(来源:江苏交通广播网)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