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从半导体收音机到“互动APP” 聆听经久不衰的声音

2018年12月21日 09:28:51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展开历史的卷轴,回忆40年沧桑巨变。如今,人工智能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各式各样的新科技也在不断的投入使用。但走在街头巷尾,我们时不时还是能看到一个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的老物件:收音机。

  说起收音机,这可是上世纪每个家庭中的三大件之一,随着我们走过改革开放40年的岁月,收音机也见证着翻天覆地的时代变迁。

  不出家门便知天下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收音机也被称作“戏盒子”。这个会说话的“戏盒子”是很多人心中的“大世界”。“盒子”里说得动人,盒子外边听得心醉,素未谋面的播者和听众,却能通过收音机心意相通。

  不知不觉,柳笛已经在播音主持的岗位上干了30年,而痴迷广播的种子却在孩时就种下了。坐在主播间,坐在话筒前,用声音,用语言,用音乐,更重要的是用心灵跟听众沟通,那一刻让她觉得特别的美妙 。

  80年代,这位北方姑娘因为甜美的嗓音,来到古城南京做起了播音员。那时的广播从新闻采集到录制播音都要独自完成,对于小姑娘来说,携带笨重装备外出采访是件体力活。那时的采访机就像赤脚医生的药箱,柳笛记得曾经在采访时,把话筒拿出来把对方吓了一跳,说这是什么呀, 怎么像手榴弹一样。

  不同的时空、不同的职业,陈清祖和柳笛唯一的相似点,是对声音同样痴迷,只不过一个是在说,一个是在听。当柳笛在“手榴弹”一样的话筒前播音时,彼时还在海南的陈清祖,却享受着人生中的第一台收音机,这几乎花光了陈爸爸一年的工资。不过,有了这样一件奢侈品,陈清祖也尝到了甜头。

  陈清祖:“ 放收音机的时候,左右邻居,特别是小姑娘都围过来,以前有个收音机,谈对象都容易找。”

  凭借一台收音机,陈清祖结识了自己的妻子,成了家,后来因工作原因,他和妻子定居在了江苏镇江。但不管人在哪,他都把自己的第一台收音机带在身边,这样的热爱也越发不可收拾。从1台到2台再到20台,家里的收音机越来越多。40年下来,陈清祖收藏的收音机竟然达到了5000台,他还把自己的家改造成了一个收音机博物馆。

  在陈清祖的心里,收音机见证了中国的工业发展,从第一台私人收音机,到电子管收音机,到晶体管收音机,能反映国家科学技术,工业先进的一个过程。从国内的红灯、燕舞、熊猫,到国外的索尼、东芝、飞利浦,陈清祖是个念旧的人,收藏收音机成了他一辈子做的事。他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参观他的小型展览馆,感受这40年的荏苒时光。

  同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柳笛,也感受到了广播技术的飞速变迁。原先笨重的机器越来越小,采播的形式却越来越便捷;听众亲手送来的信越来越少,大家的互动却越来越多。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柳笛跟听众的互动特别单一,那时候是听众来信,多到用麻袋装。但现在变化就更多了,当时是微博,后来就是QQ,后来微信,现在就是大蓝鲸的直播互动专区,这是广播人当初都没有想到过的。

  在如今的互动页面上,主播们随时可以看到听众对节目的评价,柳笛也会根据大家的反馈及时回复、及时调整节目形式和内容。40年的技术变迁,让“小盒子”两端的人更加贴近。在热爱的人面前,声音的魅力也会经久不衰。

  (来源:江苏城市频道/王华素 编辑/玉洁)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