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是中国大地沧桑巨变的40年,也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40年。伴随改革开放脚步成长起来的人们,被时代推动,亦推动时代。作为改革开放事业的担当者、亲历者、传承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出一个个“中国梦”的生动样本。荔枝新闻、我苏客户端联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创作中心重磅推出系列人物报道,为你捕捉新时代下鲜活多彩的中国面孔,带你一起感受中国发展的蓬勃动力和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逐。
我叫石嫣,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毕业。在过去的十年之间,是一个“新型职业农民”,也就是“新农人”。
有人会问,什么是“新农人”?
我的导师温铁军说过:“农业不是简单的经济,也不是简单的生产。农业是文化,它是一个万年的人类生存方式的演进。”温老师的理念对我后来做农业、做事也有很大的影响。我想做的“新农人”,简言之,就是希望能够重建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
我出生在城市,学的是农村发展专业,读硕士之前都没怎么去过农村。硕士第一年,我去山东莱州的一个村庄调研,看到农村很多的问题:例如农业环境污染的问题,还有就是乡村年轻劳力流失的问题。但是另外一方面,又看到农村人情味特别浓,每次到农村都会感觉特别踏实,这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
后来我的导师温铁军在北京郊区凤凰岭脚下申请了一块试验田,开办一个生态农场,我毫不犹豫就申请加入,因为从那时起,我想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近十年间,我们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大平台,组成“生态种植联盟”。目前,这个联盟已有近千名“新农人”加入。我们自己的“新农人”团队也有二十多人了,他们来自物理、计算机、建筑等各个领域,平均年龄只有25岁。
我们在北京顺义郊区租种了350亩土地,用有机的方式种植蔬菜、水果。让生产者、消费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让消费者吃到健康的食物,让生产者有一个不错的收入——这就是我们建立“生态种植联盟”的初衷和愿景。
有机农业,并不是说要回归到几千年前的那个农耕方式,更多的是强调最大化利用自然给予我们的资源,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我们的农业也是生态农业,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通过有机的耕作方式,生产健康的食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特别是城市里的中等收入群体,对于更健康的食材的需求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最近几年,很流行购买国外进口的食物,无论是奶粉还是大米,但在我看来,其实最好的食物一定是最新鲜的,一定是在我们国内。
我们农场现在已经持续地为北京的八百多个家庭提供蔬菜,净化了五百多亩的土地。一个孩子,可能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吃我们农场的菜。这让我很骄傲。
“新农人”,他一定是主动地选择在乡村生活和工作。和过去我们的农民被动从事农业相比,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变革。
有一个小伙伴叫唐亮,在我们这里工作了两年后,回到四川,做了一个自己的家庭农场,把他原来在外地打工的家人都重新招回到家里来。他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新农人”。“新农人”就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这群人。
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土地、资金、劳动力,都是流向城市,现在我们要乡村振兴,就要让这三个要素都要回流。我们主动地选择了农业,就是希望能改变社会对农民、农业的看法。不仅仅是通过做农民来养活自己,也希望能够在土壤改良、种子培育、肥料施用,或是销售方式上,对其他从业者有所帮助。
农业对于我来说,就是一辈子的事业和生活。
编者手记:
2008年 石嫣读博士期间到美国农场学习实践
2009年 石嫣回国开始创办生态农场
2018年 石嫣在国际社会生态农业CSA大会上当选联合主席
“新农人”的能量有多大?石嫣和她的伙伴们正身体力行地证明:脚下这片土地是朴素的、原始的,也可以是与时俱进的、充满潜力的。
在食品安全、饮食质量被高度关注的当下,却鲜少有人真正愿意回归土地,潜心务农。因为想要“重建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石嫣和她的“新农人”伙伴们,选择了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其中的辛苦、波折,自不必说。更值得被尊重的,是她们在这片土地牢牢扎根的勇气。
进入专题,了解更多>>
(编辑/张明玮)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