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手天焊”勇装90发火箭心脏

2018年12月18日 04:24:47 | 来源:北京晨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金手天焊”勇装90发火箭心脏

  高凤林在工作中。

  “最大的快乐就是自己经手的火箭一次次成功飞上天,让我国航天事业能够跻身世界一流。而且我经手的产品没有导致过一次故障。”高凤林是央视《大国工匠》节目播出的第一人,是我国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一颗“心脏”,也就是氢氧发动机喷管,在他手中诞生。

  38年来,高凤林先后为90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占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近四成;先后攻克了航天焊接200多项难关。

  数十年如一日辛勤工作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上太空,大街上的广播中回响着卫星传回的“东方红”乐曲,年幼的高凤林产生了疑问:“卫星是怎么飞到天上去的?”由此,高凤林心中种下了航天的种子。

  以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后,为了回答儿时的疑问,高凤林报考了“七机部”技校,七机部是我国早先航天工业部门的简称。从此,高凤林与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高凤林来到了厂里焊接师傅陈继凤所在的14车间学习,这个车间专门负责火箭发动机的焊接,也就是制造火箭“心脏”。亲眼见证了老师傅们熟练的工艺,高凤林也暗下决心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焊接工。

  要掌握过硬的焊接技术,离不开辛勤练习的汗水。师傅陈继凤曾告诉他,做好焊接要靠“三性”:稳定性、协调性、悟性。年轻的高凤林一面虚心向师傅求教,一面勤学苦练,吃饭时拿筷子练习送焊丝动作,喝水时端着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

  如今,“高凤林”这名字在业界已经是非凡的代称,在非凡业绩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非凡付出。

  “连续熬夜最长的一次将近一个月,每天到凌晨5点左右,为了国家863计划的一个项目。26个难关,需要一个个攻克”。高凤林说自己的老母亲98岁高龄都没有脱发,而自己已经鬓发稀疏了。因为这样的付出,他被同事称为不吃不喝的“骆驼”、“和产品结婚的人”。为了攻克难关,他常常不顾环境危险,直面挑战,为此多次负伤,鼻子受伤缝过针,头部有一个碗口大的圆形疤痕,三次手术才把碎砂轮片子等异物取出,而胳膊上黄豆大的铁销由于贴近骨头至今无法取出。

  因为要应对新技术新问题,高凤林要求自己“每天都要有进步”;徒弟们说,师傅不是在解决问题就是在为解决问题而读书。

  首台大喷管出自“金手”

  上世纪90年代,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有了新型的大推力氢氧发动机,但其大喷管的焊接一度成为研制瓶颈。火箭大喷管延伸段由248根壁厚只有0.33毫米的细方管组成,全部焊缝长达900米,焊枪在上面多停留0.1秒就有可能把管子烧穿或者焊漏。

  为了给首台大喷管焊接,高凤林连续昼夜奋战一个多月,腰和手臂都工作到麻木了,每天晚上回家都要用毛巾热敷才能减轻痛苦。凭借着高超的技艺,高凤林攻克了烧穿和焊漏两大难关,成功焊接出第一台。

  但随后的X光检测却显示,大喷管的焊缝有200多处裂纹,面临被判“死刑”的命运。对此,高凤林却异常镇定,他从材料的性能、大喷管结构特点等展开分析,最终判断出:裂纹是假的。经过剖切试验,在200倍的显微镜下显示,所谓的“裂纹”,确实只是焊漏与方管壁的夹角所造成的假象。就此,第一台大喷管被成功送上试车台,这一新型大推力发动机的成功应用,使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此后,在为长三甲系列火箭焊接第二台氢氧发动机的关键时刻,公司唯一的一台真空退火炉发生炉丝熔断,研制工作一时陷入停滞。要想恢复设备运转,必须有人从窄小的炉口缩着肩膀钻进去,将炉丝重新焊接在一起。那时正值盛夏,炉内氧气本就稀薄,焊接时还要输送氩气进行焊接保护,情况十分凶险。高凤林忍住长期加班导致的胃痛,主动要求钻炉抢险。在漆黑的炉腔里,他打着手电忍着闷热和缺氧的窒息感焊接,每到呼吸困难,就扯扯脚上的安全绳,外面的同事把他拉出去换一次气。三进三出,前后近两个小时,成功地焊好炉丝,真空炉恢复了运转,高凤林因此被业内誉为“金手天焊”。

  妙手回春解决疑难杂症

  随着高凤林远近闻名,国内外同行遇到棘手难题也来向他求助。有一次,我国从国外引进的一种中远程客机发动机出现裂纹,很多权威专家都没有办法修好,外国派来的专家更是傲慢地断言,只有把发动机拆下来运回去修,或者请他们的专家来中国才能修好。随后,高凤林被请到了机场,外国专家看着这个瘦弱的年轻人,明确表示:“你们不行,中国专家谁也修不了!”高凤林通过翻译告诉对方:“我十分钟之内就能把它焊好。”焊完后,外国专家反反复复检查了好几遍,终于竖起拇指承认了中国专家的能力。

  2007年9月,在长征五号研制的关键时刻,发动机内壁在试车时出现烧蚀。现场专家紧急联系高凤林求援,高凤林带着助手赶到现场。操作台10米开外就是易燃易爆的大型液氢储罐,脚下又是几十米深的山涧。故障点无法观测、操作空间异常狭小,仅能硬塞一只手臂进去。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高凤林凭着多年的操作经验“盲焊”。最终,在夜晚来临前,他成功地排除了故障,被发动机总设计师戏称“通过了国际级大考”。

  在工作中,高凤林还要求自己“不仅会干,还要能写出来指导别人干”。他著有论文30多篇,每年授课120多课时以上,听众上千人次。在操作难度很大的发动机喷管对接焊中,高凤林研究产品的特点,提出了“反变形补偿法”进行变形控制,这一工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还主编了首部型号发动机焊接技术操作手册等行业规范,多次被指定参加相关航天标准的制定。

  别人都说高凤林“神了”,高凤林却谦虚地表示,我不是神,只是善于把知识结合到实际中,应用性地解决问题,“将许多别人一两年、两三年没攻关下来的,都努力攻克了。”

  2011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高凤林的名字,命名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也是首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2015 年,高凤林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工作室现有成员19 人,平均年龄只有34岁,其中有5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和1名航天技术能手。

  2016年,高凤林荣获第二届中国质量奖,作为唯一一个获奖的个人,高凤林在质检总局领奖发言时,阐述了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他提出要让中国产品甩掉物美价廉的标签,要物优价优;还要注重“人的质量决定产品质量”。质检总局相关领导听罢他的讲话后表示,他说的这些,正是设立中国质量奖的初衷,因为质量关乎国家荣誉和民族形象。

  ■记者手记

  工匠精神推动航天事业发展

  我国航天事业已经超过了一甲子,一批批技术过硬、勤劳刻苦的航天人为此付出了许多汗水,高凤林是其中很有代表的一员。

  高凤林头上、身上的疤痕,还有熬过的每一个日夜,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创新、发展做出了贡献。作为一个火箭“心脏”的焊接工,一个微小的差错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几十年来,经高凤林之手的火箭都没有出现过问题,这是一种“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

  如高凤林一样的航天人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如今高凤林的徒弟也投身到航天事业中。未来我国航天事业必将取得更大进步,也将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进一步推动我国成为航天强国、科技强国。

  高凤林,男,1962年3月出生,首都航天机械公司高凤林班组组长。

  高凤林是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为我国90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占总数近四成。他曾攻克“疑难杂症”200多项,包括为16个国家参与的国际项目攻坚,被美国宇航局委以特派专家身份督导实施。2014年底他携3项成果参加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3个项目全部摘得金奖。

  榜样说

  心中装着国家

  什么岗位都光荣

  我经历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这几十年,我国的航天事业需要依靠丰富精湛的制造技术,需要在关键工艺节点中层层突破。

  我是一名工匠,所谓顶天立地是为工,利器入门是为匠,工匠两个字是分不开的。我认为岗位不同,作用不同,只要心中装着国家,什么岗位都光荣,有台前就有幕后。

  未来希望徒弟们能赶紧接上班,冲在一线,国家需要大批努力的人,去超过国外同等的专业。我们要继续追求工匠精神,琢磨好干好产品的门道,让我们的技术更有质量保证。

  北京晨报记者 杨亦静/文 受访者/供图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