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张照片带你回顾徐州的最美旅程

2018年12月16日 14:46:57 | 来源:无线徐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978年~2018年

徐州是一幅展开的画卷,

时而浓墨重彩,时而轻描淡写。

极目远眺这段旅程,

惊喜者有,感叹者有,错过者亦有。

前尘种种,

皆是风景。

《无线徐州》于万千记忆中精选40个瞬间

让我们一起,

重走这四十年。

  1978年6月,经国家批准,徐州被列为江苏省新开放旅游城市之一。玉雕厂等八景点和单位正式对外开放。

  80年代初,徐州农村。

  1980年,新建的淮西新华书店迎来了小书虫。

  1981年,彭城路南段。彭城路南北走向,全长大约2公里,位于徐州城区中部,是一条著名的老街,也是当年旧城的中轴线。

  70年代时徐州人所说的老牌楼街。这条街在1981年命名为黄河南路。黄河南路原为废黄河堤,这条路上的牌楼农贸市场曾是徐州最受欢迎的菜市场。

  1981年,国营淮西菜场。淮西菜场位于西安南路与淮海西路交会的西南角,是跟牌楼、开明两大市场齐名的菜场。70年代,它叫东方红菜场,徐州人也称它为“大菜屋”。伴随大菜屋的,是一段票证岁月,粮票肉票副食品票鸡蛋票豆腐票……买什么都要票。曾经人声鼎沸的大菜屋消失于90年代中期,成为徐州一代人的记忆。

  1982年冬天的煤港路。煤港路南接复兴北路,邻近老火车站,往来密集。

  80年代,电视机开始走进徐州人的家庭,能坐在一起看电视的,绝对是老铁。虽然只能收到几个台,虽然画面是黑白的,虽然天线不大好掌控,虽然还时常“前方微波信号中断”,但那已经是儿时的天堂了。

  80年代的故黄河。

  80年代徐州市中心街景,国营商店方兴未艾。

  80年代,云龙山。

  80年代,黄河故道丰收的果园。

  80年代,徐州留存不多的渡口。

  80年代,土山庙会。手编的苇席,斗笠,后来都见不到了。

  80年代,建国东路,奎河。

  80年代,树影婆娑的解放桥。

  80年代,修建中的戏马台。戏马台开放的时候,“秋风戏马”是当时的热词。

  80年代,徐州住宅区的样板,黄河新村。

  1987年底,湖滨新村五期建成。这个徐州最大的居民区规划面积43公顷,容纳了近4万人。湖滨菜场的开业,对于这里的居民们来说,绝对是一件大事。

  80年代,袁桥。袁桥慢慢变得喧嚣热闹,打破了这个夏日静谧的印象。1996年商户们在袁桥农贸市场周围自发形成一个聚集区,2014年9月,政府正式批准设立袁桥疏导点。2018年,经营20多年的袁桥疏导点跟我们说再见。

  1981年,快哉亭公园改建。除了将西大门改建为仿宋建筑的三开间园门外,公园西部还重挖了一个水池,上面新建一座曲桥,新筑了800米的游园路。此后,花房、花圃、花架,遍布快哉亭。

  80年代,云龙公园大门。云龙公园因云龙山得名,因余窑取土成洼而有水有塘,因燕子楼和王陵母墓而有文化内涵。1985年,云龙公园已经是一个拥有亭台阁榭,假山水池,树木花卉,拱桥虹桥以及儿童乐园,露天剧场等多种设施的综合性公园了。

  80年代,云龙公园里设施简单的儿童乐园,足以令孩子们魂牵梦绕。

  1985年10月1日,位于南郊的彭园对公众开放。10万徐州人涌向彭园。往观鼎桥下的大龟身上扔硬币,跟彭祖像合影,绕一绕景武湖的回廊,每一步都不能少。

  1998年春节,徐州会堂。电影院里的时光,总是过的又快又惊险。从1958年建成,到2014年拆除,徐州会堂存在了56年,这里的一砖一石,埋藏了各种悲欢喜乐,见证了各种历史时刻,也滋养了徐州人的文化情绪。

  80年代的彭城剧场,夏天有高悬的吊扇,冬天有红丝绒座椅暖意融融,放映机投射过来的光柱,嗒嗒地打在幕布上,经典影像和台词就这样留在了人们的心里。彭城剧场更早地消失在城市建设的洪流里,只有40岁以上的徐州人还能指着淮海路上的“纪念日百货”说:以前这里是彭城剧场。

  1986年的夏天,重建后的中山堂电影院,上映了《夜半歌声》。那天,当放映大厅的灯光亮起时,幕布上的图像变得模糊不清,人们开始起身离去,工作人员一行一行打扫地上的瓜子壳,几乎没有人会听完片尾曲,再看完演职员表。电影如青春,盛衰有时,终会散场。

  1991年11月20日,深秋的徐州,弥漫着壮丽的色彩。三环路在成千上万人的注目下开工了。手握精兵和粮草的三环路建设指挥部隆重举行了奠基、授旗、开工典礼。从1991年的11月20日到1992年的12月,仅仅一年多一点时间,8000多筑路大军用几乎没有人相信的“徐州速度”,就让这条长60公里、宽60米、6车道,耗资数亿元的高等级公路俯首贴地,蜿蜒盘绕在千古名城,这是当时继北京、天津之后的极少数高标准环城道路。

  1992年,东区人们记忆中的南天桥拆除了,从此,天桥上拉平车的脚夫,禁止你骑车下坡的警察,扶着护栏看火车的孩子,纷纷定格在往事里。

  80年代,淮海路上的人行天桥。它北边的副食品大楼、它南边的彭城饭店以及它,都曾是这个城市引以为豪的地标。

  一路向西的淮海路。

  1994版的徐州市志,这样描述“段庄”:300年前,黄河决口徐州被淹后,村的北半段筑成大堤,只剩下村的南半段,人称段底庄,简称段庄。80年代和90年代初,段庄是很多条公交线路的终点。

  2004,新城区建设工程启动。大龙湖已初显芳华。

  2005年,徐州中心时尚大道建成。时尚大道在十年间代表了徐州的时尚品位,是徐州小姐姐们必去的地方。那时,金街银街红街粉街……一铺难求。

  2008年,徐州第一座独塔斜拉桥——和平大桥通车。和平大桥以高架桥跨京沪干线等37股铁路,跨铁路线之多全国罕见。

  又一趟高铁出站了。2011年,徐州东站投入使用

  2013年10月,位于新城区,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开放式体育公园,徐州奥体中心建成。

  2014年,东三环高架快速路建成通车。

  2014年,少华街与福顺路交叉口。你爱的少华街蛙鱼,这时还在。

2018年6月,第一列客车抵达徐州地铁1号线杏山子车辆段。

今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徐州正以锐意改革的精神

不断开拓发展深度

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姿态

绽放荣光。

  图片来源:光线、cookie80、徐州市城建档案馆

  (来源:无线徐州 编辑/李明莉)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