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贫弱到富强,从灰暗到明亮,每一幅奇迹重生的画面,我们都收入眼底,一眼望穿流年。有打破禁锢的释放,有改变世界的主张,每一个闪耀时代的瞬间,我们全写入历史,刹那化为永恒。江苏新闻广播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独家策划《见证》。我来过,我看过,我记录过,我是记者。
在成为一名记者后不久,我就参与报道了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事件,“看到”了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
更让人骄傲的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科学家们,利用南极巡天望远镜,成功观测到了引力波事件的源头。这是当晚十一点左右,我采访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吴雪峰时,他说的话:
“我可以打一个通俗比方,咱们去年开始报道的引力波,就是相当于我们人类有另一双耳朵可以听到引力波。比如说你在机场附近,你如果闭着眼,就听到了这个飞机的起飞降落,但是这个方位就很不确定,但如果我们用眼睛去看,那我们就可以明确知道飞机在哪儿。所以电磁波段的探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知道我们的引力波在哪儿。”
这样的进展对于如我一样的年轻人说,也许仅仅能意识到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当我深入去了解这几十年中,天文学家在宇宙中的上下求索,我才体会到个中艰辛。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方成院士,主持设计和研制了我国第一座太阳塔,创建了太阳塔实验室,在宇宙漫漫求索的路上,他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这个太阳塔是什么东西呢?它是研究太阳的一个基本设备,是一个塔式结构的望远镜,它可以得到非常好的太阳像,所以我们就想搞这个东西,当时全世界也没几家,也就是不到十家吧大概。”
从1958年提出,到1982年正式调试投入观测。生于1938年的方成院士,将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这座太阳塔。为了选址,他们骑着自行车在南京城一遍遍的考察,最终选定在孝陵卫附近;为了完成征地,他们辗转各个主管部门,协调了一年多的时间;为了通水通电通路,他们在孝陵卫搭起了茅草房 :“这个茅草房里什么都没有,我们就点个煤油灯、烧个小煤炉这样生活的。为了这个工作呢,我们都承担下来了。反正我们在茅草房里工作了一年半的时间,然后呢,把三通一平搞好了,地平了、水通了、电通了、路通了,这样工人才能进场,去造太阳塔。”
就像夜晚无尽的苍穹,再深沉的夜色也无法阻挡星星的闪耀, 1985年,这一成果荣获全国首届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9月20日,经报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第18553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方成星”。 方成院士告诉我,40多年前,当他在孝陵卫那间茅草棚里仰望星空的时候,没有想到这浩瀚宇宙中,有颗星星未来会以他命名。
60年一线研究,已经80岁的方成院士说,提起这40年的变化,有一点让方成院士感触很深。他说,如今我们的学者到全世界交流合作都是很普通的事,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这些都是难以想象:“改革开放是非常重要的,使我们整个国家走出国门,跟国际上的同行交流合作,大大地加快了我们的发展,提高了我们的学术水平。所以我也是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个时代,在这个之后就相对来讲比较顺利了。”
就像满天的繁星,闪耀但从不喧哗,它的光芒永远那么冷静。60年一线研究,已经80岁的方成院士说:“我们的科技实力在某些领域,可以说达到了国际水平,但依然任重道远,在科技强国的路上, 我们要探索的还很多。”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记者/周洋 通讯员/齐琦 编辑/秦玉婷
我要说两句